兩架中國戰鬥機從“蒙大拿”號上空飛過,緊接著尼米茲看到對方的機腹下似乎有什麼東西落了下來,擊中了“蒙大拿”號的A號主炮塔。
尼米茲只感到眼前紅光一閃,緊接著便是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蒙大拿”號的艦體開始猛烈的震動起來,爆炸產生的氣浪迎面襲來,險些將他的身子衝倒。
尼米茲努力的站直了身子,透過濃煙向前方望去,看見了數噸重的炮管已經被掀飛到了海里的A號主炮塔,和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屍體。
“打中了”
“太準了老大”
坐在“絕天”式戰鬥機座艙裡的王鵬上校看著下面冒著濃煙在海里打轉的美國戰列艦,聽著戰友們在內部通訊頻道里的大呼小叫,心中充滿了復仇的快意。
“要是再有一顆炸彈就好了”剛剛投擲完航空炸彈的王鵬有些遺憾地看了看機翼和機腹下同樣空空如也的僚機,自言自語的說道。
“老大‘飛熊’中隊來了”有人在內部通訊頻道里大喊道。
“**這個時候來搶老子的生意”王鵬飛快地轉頭看了看四周,立刻看見了遠處世哲學衝出雲端的一架架造型怪異的轟炸機,嘴角現出了一絲笑意。
雖然嘴上罵得兇,但他看見這些機首和機尾各有一個螺旋槳的“飛熊”式轟炸機出現時,還是感到很高興。
在中國攻擊機群向美國航母艦隊主力發動猛攻時,遭到了美國戰鬥機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中國攻擊機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突破美國戰鬥機的攔截線,而在進攻美國航母時,攻擊機群也損失很大,雖然接連擊中了多艘美軍艦艇,但這樣的傷亡,對於橫掃太平洋的中國海軍航空兵來說,只有珍珠港攻防時的激戰可以與之相比。
而現在效能優異威力巨大的“飛熊”式中型轟炸機的及時出現,無疑將大大緩解中國艦載機群的壓力。
“飛熊”式中型轟炸機是“鳳凰”航空工集團研製生產的新式飛機,華夏共和國武備部長史司博士曾親自參與設計,華夏航空界的著名設計師馮如博士和“鳳凰”集團的首席設計師鄭重博士也參加了研製,並做了大量的工作。“飛熊”式轟炸機可以說是彙集了華夏國內眾多名家設計師的大手筆,一經出世就轟動了華夏軍界。
為了贏得空戰當中的優勢,中國的每一位飛機設計師都在絞盡腦汁地追求更高的速度。一個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發動機的功率。很快,原來轟炸機專用的超大功率發動機紛紛裝備到了戰鬥機身上,與此同時,一些中國設計師還開始嘗試用增加發動機的數量來提供更大的動力。這些試驗型飛機多按常規佈局將多個發動機橫向排列,由於這樣做會擴大飛機的總體迎風面積,阻力增加不少,有些得不償失。此外,如果一邊發動機失效,還將對飛機的平衡造成不利影響,所以這並不是一個最佳的佈局。
能不能打破常規,找到一種既能安排兩臺發動機,而飛機阻力又不會增加的佈局呢?富於創新精神的華夏飛機設計師們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把兩臺發動機縱向配置在機體中軸線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飛機保持單發較小的整體迎風面積的同時,又具備雙發的強勁動力。
在接到武備部研製新型轟炸機的標書之後,“鳳凰”集團研製了多種方案,其中一個在機頭以常規方式設定一臺發動機驅動牽拉螺旋槳,在後機身以第二臺發動機驅動機尾的推進螺旋槳的專案引起了武備部長史司和眾多飛機設計專家的注意。為了進行可行性驗證,“鳳凰”集團特別製作了一架試驗機進行相關測試,它的成功試飛證明了這種後置推進方式以及傳動元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鑑於試飛結果反映不錯,並且尤其是被史司看重的是,該型飛機可發展為能適應各種作戰要求的多用途戰機,根據不同的作戰要求,該型機機可靈活地改裝成戰鬥轟炸型、高速偵察型、夜間戰鬥型和重灌攔截型等不同型號。該型飛機最終定名為“飛熊”系列。在史司的要求下,武備部擬定了到1944年末製造500架“飛熊”的生產計劃,到目前為止,用於戰鬥轟炸型的“飛熊”已經有300架入役。
王鵬上校透過座艙玻璃,看到了一架架直撲美國航空母艦的“飛熊”,以及為他們護航的“絕天”式戰鬥機,他緊緊地盯著下面冒著濃煙的美國航空母艦,等待著它遭到毀滅性打擊的一刻。
此時,在“蒙大拿”號艦橋上的尼米茲也舉起了望遠鏡,注視著這種機首和機尾各有一個螺旋槳的轟炸機撲向“勇猛”號航空母艦。
儘管遭到了重創,但“蒙大拿”號的動力沒有受損,在發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