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青年才俊,未嘗沒有再進一步的可能;鍾家姑娘出門更有僕婦跟隨,小家碧玉,知書達理,定給劉延林,委實不般配。
可這門親事卻是鍾秀才一力促成的。
許是因父之故,鍾秀才甚是愛惜英才,見了劉延寧便主動結交,他落榜之時劉延寧正風光無限,鍾秀才卻也並未和劉延寧斷了聯絡,後來劉延林大婚,鍾秀才不遠千里前來賀喜,心胸之豁達,劉延寧亦是萬分欣賞。
鍾秀才促成親事,一是與劉延寧惺惺相惜,欲結成兩姓之好;其二是他放心劉家人,劉延寧中舉後,劉延林的未來岳家與劉家相差甚遠,便是找理由推掉親事,另擇佳婦,想必對方也不能作何,劉家上下卻並無異心,婚事如約進行,婚禮也甚是盡心,婚禮之時鐘秀才觀其言行,發現劉家人皆是喜氣洋洋,毫無勉強之意,劉家一朝得勢,仍能守住本心,可見秉性寬厚,堪為良配。
否則,鍾秀才便是再和劉延寧交好,也不會把親妹妹推入火坑。
見過劉延寧弟媳的家境之後,鍾秀才便起了心思,又見與妹妹年紀合適的劉延根性情敦厚,其父母一見便是溫和良善之輩,幼弟小小年紀甚為機敏,鍾秀才心底越發滿意了。
鍾秀才心裡思忖,一時落魄不算什麼,相信以劉賢弟之才華,劉家不可能永遠如此,即便他不中進士,以劉賢弟如今的才名,又拜在自京城而來、氣度非凡的江先生門下,未嘗不能以舉人之身補官。
劉延寧一旦踏入仕途,劉家便改換門庭了。
鍾秀才此番心思,也算有遠見,只是他不知道劉延寧的機緣遠不止此,江遠辰不是普通的京城人士,出身公侯之家,才名遠播,而今家族蟄伏,為的是出自江寧侯府的淑妃和五皇子。
江遠辰此時收徒,怎會只滿足於舉人之身?
鍾秀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