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7部分

35萬噸。實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跨越。日本1935年的農業產業提高了一成有餘。預計1936年還能再提高至少一成。

當然,以日本的傳統,農民也不可能就把這一成糧食給落到自家口袋裡面。日本稅務部門要求增加半成農業稅。這與北一輝發動的“五成稅”運動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日本反封建聯盟在1935年的選舉中得到了國會的16個席位,雖然在國會中還是是一個小黨,可聯合了其他幾名議員之後,反封建聯盟也能夠提出自己的議案。

作為反封建聯盟的領導人,北一輝提出日本保持1934年的農業稅收量,國家向農業事實傾斜政策,努力提高農業產量,直到1934年的農業徵收答道總產量的5成,再考慮增加農業稅的問題。

這個提案也算是日本歷史上從所未有的的“農業減稅”方案,以前也不是沒有提出減稅的計劃,但是那是單純的減稅。北一輝提出的是增加農業產量基礎上的減稅,可行性大大提高。這自然引發了日本政壇上激烈的政治鬥爭。

莫道前路無知己81南望(一)

人民黨的高層很歡迎日本的變化,一個專注於國內生產力分配鬥爭的國家一般不會選擇對外擴張的路線,除非這條道路實在是走不通。這至少需要好幾年才能被判斷出來。至於那時候的日本會不會因為這幾年的整頓而變得更強大,人民黨高層並不在意。人民黨專注於科技以及生產力發展花了二十幾年,現在的道路不僅沒有變窄,而且越變越寬。假如日本幾年內就把這條道路走道無以為繼,那必然是走失敗了。這樣的失敗國家註定不會有太強大的國力。

當然,人民黨高層的自信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陳克主席對當下中國技術發展的滿意評價。既然人民黨的領袖都能表示滿意,同志們都堅信中國走對了路。

陳克自然會滿意,他相信中國能在大蕭條期間大撈一筆,這可是有蘇聯的前例作為證明的事情。實際上撈到的東西比陳克想要的更多。中國千辛萬苦的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戰前很多突破性的技術並非沒有積累,只是這個時代的人並沒有想到該如何把這些技術組合起來,向著新的方向突破。

這時代的人沒想到未來的技術方向,陳克卻是親眼見到過的。而中國工業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精確測量問題。想加工高精度的零件,就必須得有更高精度的機床。陳克對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聽家裡人說過,以前中國鐵路上進口過一批美國與德國的裝置,這些裝置的精度要求達到了小數點後五位,而當時中國的測量精度是小數點後三位。中國的工廠當時叫一個頭大,這就是說中國根本沒有能力確定自己生產出來的零件的真正尺寸。

把一毫米一分為二,很容易,把一毫米一分為十,也不是太難。可把一毫米一分為一千,一分為一萬這就絕對是工業技術上的大問題。該如何確定精度到底是萬分之一毫米,還是萬分之零點五毫米?或者是更加精確的數字?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這一切都無法實現。所以人民黨最早建立的幾個工業部門中就有一個是度量衡。

測量儀器無論怎麼投資,都會顯得不夠。人民黨工業部門在這上面花了近三十年的力量,積累了很多技術,嘗試了無數的實驗,直到大蕭條的時候才算是敲開了那些歐美二流測量儀器工廠的大門。人民黨接手這些工廠的時候是什麼都要,連寫了字的碎紙片都不放過。

歐美上百年的機械加工知識的積累真的不是開玩笑的,那些竅門與思路實在是無比精妙。即便是人民黨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積累,真的見識了人家老牌工業強國的路數之後,中國技術人員也覺得歎為觀止。

而歐美很多限於技術條件無法實現的設計思路更讓中國工業部門如虎添翼,歐美做不到不等於人民黨做不到。石英鐘、電子管、電晶體、鐳射,這些技術與傳統的精確測量技術結合起來,對中國突破舊有精確測量技術的瓶頸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至少到了1935年,中國實驗室中已經有了能夠完成百分之一毫米精度的機床。有了高精度的生產能力,兩軸聯動機床以及三軸聯動機床也在瘋狂研製中。一旦能夠完成這些裝置,高精部件加工精度就能飛速提高。

例如賣給日本的反應釜精度不高,為了防止洩漏等問題,就必須做到傻大黑粗。從技術上講,傻大黑粗的玩意在膨脹率上就有極大不可控性。不可控的膨脹率在高溫高壓下就必然增大了介面洩露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性,生產製度就要細緻到格外變態的水準。畢竟氫氣這玩意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一洩漏就要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