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頃,使者到。還有一例,三國時何晏因事繫獄中,有二烏停在何府之上。何晏之女說:“烏有喜聲,父必免。”不久何晏果然得釋(《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引李勉《琴說》)。在西域少數民族遊牧生存地,還有烏鴉銜食喂幼小的孩子長大的傳說,如《論衡·吉驗篇》:“烏孫王號昆莫,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於野,烏銜肉往食之。”另據任騁生在《中國民間禁忌》一書中說,在河南方城一帶,磚窯業視烏鴉鳴叫為吉祥的徵兆,因烏鴉的叫聲“嘎啦”與“來啦”語音相近,所以兆示窯中貨物有人來拉(購買);又有些地區以烏鴉叫聲的兆示意義有兇吉之分,其叫聲像嗆水時主吉祥,否則主兇禍,會有狼來或者要死牲畜。
對於鴉鳴主兇和主吉兩種俗信同時存在的現象,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過概括,謂:“北人喜鴉惡鵲,南人喜鵲惡鴉。”有人認為:“此說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差異,南方向來是農業社會,烏鴉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力使得烏鴉不祥的觀念容易深入人心。北方黃河流域地區雖然農業生產亦有悠久歷史,但受遊牧文化影響相當大。烏鴉對遊牧經濟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反而會給人提供肉食與羽毛的來源,所以烏鴉在遊牧民族那裡不會與“不祥”相聯絡,有時還會成為人們敬重與喜愛的物件。所以烏鴉兆兇具有深刻的農業社會的背景。由於我國南北文化在很長時期內一直處於相互吸收與融會的狀態中,隨著農業經濟和文化的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烏鴉主不吉的觀念也蔓延到了北方地區”(尹榮方《鵲、鴉俗信的發生與直觀經驗》)。
相反,也有人認為:“敬烏俗信的發源地在南方而非北方,並具體提出神烏信仰發生於南方水稻農業發生的初期,其原因是先民從包括烏鴉在內的鳥類啄食野生稻穀的習性中受到啟發,開始了稻穀的人工栽培,所以鳥被作為‘送穀神’而受到禮敬。類似的神話和傳說,以及與此相聯絡的民俗,迄今還存留在許多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如宋范成大《吳船錄》中有關巫峽‘神鴉’的記載、清宋犖《筠廊神筆》中有楚江‘吳王、神鴉’的記載,都證明敬烏俗信在南方的源遠流長。反之,北方遊牧民族的敬烏俗信,基本上與烏鴉救人的傳說相聯絡,並由此產生不許捕食的禁忌,當然不會給人提供肉食與羽毛的來源。由此可見,李時珍所謂‘北人喜鴉惡鵲,南人喜鵲惡鴉’的概括,當可存疑;鴉之時而主兇時而主吉現象的存在,歸根究底是由烏鴉的雙重性所決定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烏鴉(3)
馱日,送谷,救人,兆喜,反哺……這不同內容的傳說,真實都在訴說著烏鴉的生命。我們在這樣訴說著烏鴉,而烏鴉卻已飛走,它的家在遠方。
3、真誠的烏鴉
它從雪峰的方向飛過來,它身體的黑與雪峰的白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我斷定它是一隻烏鴉。它漸漸飛近,由於天氣很晴朗,雪光居然從它黑色的身體上反射出光芒,那些光芒並沒有向四周散射,而是將它的羽毛照亮。因而,它變得更黑了。
它飛到離我不遠的地方落下,歪著腦袋看我。我也看它,但過了一會兒,我們都像沒有認出對方似的把頭扭到了一邊。我坐在草地上看書,偶爾從書頁間抬起頭,發現它仍在看我。也許烏鴉有足夠的耐心,不弄明白眼前的這個人是不會飛走的。在這孤寂的天山之上,作為一隻烏鴉,它也許希望遇見鳥類之外的生命,這樣它的心靈便不會感到孤單,甚至它也許期望眼前的這個人能與它發生點什麼事,好讓自己目睹一下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情意。想到這裡,我真的想馬上做點什麼,但我卻四顧茫然,草地上什麼都沒有。我幻想著草地上要是有一塊大石頭的話,我就去搬它,也許我搬不動它的,這樣,烏鴉就會知道,看上去高大的人類實際上也有無能的時候;我還幻想著草地上能夠有一棵樹,我當著烏鴉的面折斷一兩根樹枝,這樣便會讓烏鴉知道,人其實是不好的,已長期養成了霸佔使用其他物類的毛病。也許這隻烏鴉已經看好了那一兩根樹枝,準備在上面築巢呢,結果卻毀在了我手裡,它從此就會恨我,認為我比那些最醜的烏鴉還討厭。但我卻希望事情就這樣發生……烏鴉仇恨人類,並在仇恨中認清人類,這不是壞事。
我這樣想著,便站起身往回走,我非常迫切地想幹壞事,以便給烏鴉提供一個認識人的機會。但直到回到帳篷,我都兩手空落,什麼也沒有幹成。我有些懊喪,倒頭便睡。
下午,肆虐的大風把我吵醒了。我走出帳篷,只見天地間已一片迷濛,所有的東西都已變得模糊。天山的風是很厲害的,曾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