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鞘,就知道此劍也非凡品,他將王羲之的包裹背在身上,伸手接過這把長劍,輕輕開啟劍鞘,頓時一抹寒光乍現,“好劍,多謝兩位先生相贈之物。”他將劍還入鞘中,面上帶著感動,向著王羲之二人拱了拱手。
王羲之笑了笑,“好了,輕雲,我們送你出城。”
陳逸點了點頭,與王羲之等人各自翻身上馬,朝著金庭城外而去,“公子一路好走,我們會在府上等候您回來的。”他府中的幾位下人,則是朝著陳逸行了一禮,然後目送著離去。
陳逸與王羲之等人一路騎馬而行,這一條路,他們在出外遊玩時,也是經常走過,一路之上,也有著一些人認出了王羲之,紛紛打著招呼。
這段道路,看似漫長,可是他們行走之時,卻是覺得十分的短暫,很快,便到了城外,眾人騎著馬,來到了城外不遠處的送客亭,然後下馬來到了亭中。
王羲之從馬背上的包裹中,拿了一壺酒,倒出了幾杯,之後舉杯對著陳逸說道:“輕雲,當今時局,變幻莫測,遊歷天下,有著諸多危險,再次切記要注意自身安危。”
“如果於城鎮之中,遇到困難時,可去尋我的朋友,你的包裹裡有我和玄度所認識的朋友名單與住處,還有兩封信,到時拿出信即可。”
說著,王羲之再次舉了舉杯子,“在此,以此杯酒相送,祝你一路順風。”
“祝一路順風。”旁邊的許詢和王操之兩兄弟,皆是舉杯附聲說道。
“多謝各位,我們定會再次相見。”陳逸也是舉了舉杯子,然後一仰頭,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隨後,將酒杯放在桌上,再次朝著王羲之等人拱了拱手,便走出了亭外,翻身上馬,揚鞭而去。
在送客亭,望著陳逸離去的背影,許詢輕嘆了一聲,“如此年輕的奇人,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能有今日成就,一部分也是透過遊歷而來,我們能與他相處三月之久,已然是一件幸事了,輕雲未來的成就,當是無法估量,好了,我們回去吧。”王羲之看著陳逸的背影消失在視線中,笑著擺了擺手。
陳逸騎著駿馬,朝著前方不斷飛馳,回頭望了一眼已然成為小黑點的送客亭,他感嘆一笑,與東晉王羲之這些名士結識,會成為他這一生最難忘的經歷了。
在副本世界中,還有一件事情需要去做,對於一位收藏家最重要的事情。
一位古玩收藏家,畢生最大的願望,無疑是能夠見到或者是得到華夏傳說中的珍寶,其中,和氏壁所製作而成的傳國玉璽,是重中之重。
傳國玉璽,又名,傳國璽,傳國寶,為華夏曆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刻,其方圓五寸,上鈕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相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飢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因此使得許多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大地二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
傳國玉璽自秦朝被製成之後,一直在各朝代流傳,直到宋代之後,金兵破汴梁,微欽二帝被掠,而傳國璽也被金國掠走,從此銷聲匿跡,雖然在元明清三代時有出現,但基本都是謠傳而已。
雖然現代世界,沒有了皇帝,傳國玉璽也不再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卻成為了華夏最珍貴的至寶之一,引得許多專家學者,想要找出其下落,可是最終都是一無所獲。
作為一個古玩收藏家,恐怕沒有比親眼見到傳國玉璽,更加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陳逸在這個副本世界,所要做的,就是前往東晉皇宮之中,找到傳國玉璽,哪怕不能帶走,也要親眼目睹這一件代表華夏無上權威的玉璽。
對於這一件至寶,他也是曾仔細研究過其流傳的歷史,漢獻帝元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並且命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際上卻是欲蓋彌彰罷了。
在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如曹丕當初一樣,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自此歸晉。
只不過在公元311年,前趙國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滅前趙,得到傳國玉璽,更是別出心裁,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