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很清楚,自己所看到的許多新鮮事,都是來源於此,可他卻很難將這兩者聯絡起來。那些奔波在田間地頭的小吏是如何勸導農夫的,他不清楚,那些官辦學校是如何教授孩童識字學文的,他同樣也不清楚。但他知道,這些事都是實實在在已經發生的。
至於今年的各項事業之成績,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更是看的趙雲頭暈眼花。他從來沒想到過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眾多的各種條件、會產生如此眾多的數字。
因字數眾多的緣故,《南陽策》並沒有採用竹簡編纂,而是謄錄在價格高昂的紙張之上,就這樣還是分成了厚厚的三冊。
和《宛城戰記》不同,這本書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南陽新政的方方面面,凝結了劉琮和所有在南陽埋頭苦幹的人的心血。這其中佔主要篇幅的,便是內政篇。從戶籍的編制,到保甲制度,從屯田的設立,到基層的組織,從年初的部署到年終的總結,林林總總,幾乎涵蓋了所有方面。
這是劉琮給自己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他用來向劉表,向荊州豪門,向世人宣佈的施政綱領。
其實在他攜蔡姝回襄陽之前,先後回到襄陽休假的王粲等人,就已經將《南陽策》丟擲來了。
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支援的,欣喜若狂,反對的,棄若敝屣。可是隻要看過或聽說過其中內容,絕對沒有人漠然視之。
劉琮人尚未回到襄陽,就又一次攪動得襄陽城內風雲暗湧。
這一來可把吳寬和他的手下給忙壞了。自宛城之戰後,特衛營經過秘密擴充,人數幾乎已經有上千之多。除了明面上三百特衛之外,暗中派往全國各地的探子和細作,就不下五百多人。
經過密探們蒐集的情報分析之後,劉琮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自己的敵人,或者說反對者越來越多了。
有些人甚至出乎劉琮的預料,比如某些外來的名士們。
不過想想也便釋然了,既然是新政,就少不得要受到思想保守的老名士們的挑刺,這些人別的本事或許不行,坐而論道的能耐不小。
他們還沉浸在對往昔歲月的迷夢之中,渾不知當此亂世,唯有變革才能有所作為。
當然對於這些老名士們,劉琮並沒有將其作為對手,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咱也得講究個尊老愛幼不是?
其實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並沒有什麼實力,能夠和劉琮相抗衡,最多是發出點不和諧的聲音罷了。
與此同時,劉琮也有些意外的發現不少意料之外的潛在盟友。
據說蒯良就對《南陽策》讚不絕口,曾對人言,此為救世之良方。然而當人家問起他對劉琮的看法,他便含笑不語了。
和儒生文士更注重內政篇和外交篇不同,武將們對於軍事篇則更為重視。有些不識字的武將還讓人專門挑出來誦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琮攜帶家眷和趙雲於十二月下旬回到襄陽。
因事先並沒有派人報信,所以進城的時候沒人迎接,算是比較低調的回了太守府。趙雲作為劉琮的師兄和客人,便被安排在劉琮院子裡的客房之內。
然而訊息還是很快傳了出去,當天傍晚便有人投了名刺拜訪,其心情之急迫,甚至等不到第二天了。
在蔡姝略帶幽怨的眼神中,被她服侍著換了身衣服的劉琮匆匆出來會客。沒想到這一坐下,就沒完沒了。陸陸續續的來了不少人,最後乾脆開了宴席,招待諸位賓客。
好在宴席之中,大夥兒的注意力並不在吃喝上,劉琮耐心細緻的講解著《南陽策》中各種政策的緣起、施行的現狀和目前結果。其實這些東西在書中自有論述,但聽決策者當面說和看枯燥的文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更何況三冊厚實的《南陽策》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得到。
待意猶未盡的賓客們陸續告辭散去之後,劉琮錘了錘發麻的雙腿,搖頭苦笑,這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他既然成功的牽動起這些人的神經,就要承擔為此付出的後果。
其實目前來看,效果是非常不錯的。許多之前對南陽新政頗不理解的人,在瞭解到以詳實的資料支撐的結果後,大多數人認為新政是成功的,也是值得推廣的。
接下來的日子要好過許多,畢竟王粲等人也在襄陽,碰到這樣的場合,自然是要為主公分擔壓力的。
如今南陽的行政體系中,賈詡是當仁不讓的軍師,王粲則是實權在握的主簿,杜襲是負責屯田的典農校尉,裴潛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