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很多借口去放棄,其中一個藉口是“其實你不愛我”;另一個藉口是“我前世是那樣,命生得不好。”賴上天不公平,上帝不理你。但我敢相信,上帝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慈悲地笑著對你說:“怎樣?你找我嗎?”你準會馬上跑掉不敢面對。假如上帝在你面前“叮”一聲把你從痛苦變快樂,你可能真的受不了,因為負面的你沒想過真的需要面對正面的上帝。其實你是情願痛苦的,假如你知道念一段經文後便不再痛苦,快樂到永恆的話,你可能不願意去嘗試,你會不捨得。你可能會反駁說:“不,不是的,我也需要磨鍊一下自己,面對痛苦,看看我是否能承受得來……”自說自話,逃避自愛的責任。

原來你從不想自愛,享受自己作為一個受害者的感覺,所謂self…victimizing,全世界都陷我於不仁,我也不希望這樣,但沒法子了,命運是這樣也沒法子。

痛苦還是快樂,你可以選擇

那你或許會問,為何思維要透過痛苦吸蝕所有的能量,製造一個自我呢?快樂也是情緒的表現,為何思維不利用快樂的情緒製造自我呢?為何我們不會離不開快樂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理由很簡單:剛才已說過,“我”是靠區別於“你”而存在的。沒有“你”便沒有“我”的可能。要有很多“你”才能令這個“我”的存在不受威脅,最怕就是“無我”。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的心是開放的,容易樂極“忘形”,無我,充滿正面和健康的能量。快樂的人不需要也不容易吸引別人的特別關注,因為快樂就是懂得享受孤獨。瞧,我們快樂時一個人也很自足,別人不覺得需要特別關懷你,因為你沒有病,你活得很好,別人安心了,不會常常來問候你。啊,你馬上猶疑了,快樂的別名就是孤獨,不不不,寧願痛苦,因為當我們痛苦時,別人會可憐你,關懷你,給你特別的關注,你便不再孤獨。“我”旁邊有一大幫“你”陪伴著,“我”安心了。所以,害怕孤獨的人都寧願病。換句話說,痛苦是害怕孤獨的結果,也是要別人關懷自己最方便的手段。

原來,大家都怕孤獨,怕一無所有。

第二講揹負宿命自我(6)

人潛意識中特別傾向牢記或表達負面的思維。當然,其實人是可以選擇的,但你會說:“其實我不想這樣,這並不是我選擇的,我想快樂,我想改善,不過就是沒法子。”

我們會這樣自辯:我也想快樂,但為何痛苦時刻永遠比較多?我們會立刻想起痛苦的事情,快樂的事情卻需要刻意回憶才想起。要了解這點,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能量是收還是放,是在什麼狀態。

大部分的痛苦、憂鬱,所謂負面的東西,屬於漸漸涉收進去的,它們全都鬱在心中,不斷醞釀,“心輪”的位置會鬱痛起來。而你還不斷助長它,像腫瘤一樣,一天一天長大。你不懂得放開它,釋放它。

反過來看,為何你會快樂?因為負面的東西不是日益累積,而是被你發放出來了。每當你開懷、大方的時候,你便會感到快樂。我是說真正的快樂,不是指物質上的滿足。例如你買了一部新型號的手機,但兩天或兩個星期後你便失去了這份喜悅,因為另一個新型號又推出了。那些無窮無盡的慾望並不屬於真正的快樂。當你閱歷漸深,或靈性修為很高的話,你會知道真正的快樂是什麼。當你不夠大方的時候,你只會想:“這是我的”,然後收起來,那怎會快樂呢?拿出來與別人分享,把喜悅和幸福投向宇宙,才能真正的開懷、喜樂。所以真正的快樂是跟別人分享的,就是我最終想談的“愛”。

當你能把喜悅掏出來跟大家分享,當你沒有了埋藏的自我,當你變得透明時,你便會快樂,甚至達到平靜的境界。快樂就是這樣,如果你真正快樂的話,你不會有個自我去把它刻意記起,所以擁護自我的你對快樂都記得不太清楚,心裡只有傷痛。

這是你的選擇。

如果你真的懂得欣賞愛和快樂,你滿腦子都是正面的東西。相反,大部分人無法這樣,因為大部分人都被負面情緒捆綁著,自我膨脹。

自我,到底是什麼

現在該深入談談自我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助長一個自我,寧願痛苦呢?

從西方的差異(difference)理論看,可以這樣理解:要有一個“我”,一定要有一個“你”才成立的。自我跟什麼會成為對立呢?就是平靜,無我的相反就是自我。我們大部分時間都不能無我,而是在構建自我。自我永遠是對應於一個差異去完成的,沒有差異的話,就不可能有一個“我”。所以,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