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作品:1839

作者:引弓

內容簡介:

19世紀,天命擴張,群雄並起。而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清王朝還在閉關鎖國中沉睡。作為近代中國的起點而永載史冊的鴉片戰爭即將爆發,穿越者在這三千年未有的大時代中將何去何從。

正文

1839 亂局的開始

9月4日 駁火

“李少爺,我們到九龍外海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聽見了望手的話,李穎修跑上船頭,一邊說道:“把千里鏡拿過來,讓我望望。哎,在歐洲跑了大半年了,真是想家啊。”

這時候,旁邊一個師爺打趣說:“李少爺,您也會想家,我們東家把這麼大的生意交給您,看重的就是您什麼也不在乎,什麼也不記掛的好大心胸啊。”

“也是啊,到了廣州,先給你們十三行報賬。我和我這些兄弟在海上風吹日曬的,你們十三行就坐著收錢啊。”

師爺訕訕的一笑,說:“李少爺,您起家的本錢,還不是我們盧老闆召集十三行給您籌集的。我們盧老闆,可看重您啊。”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17世紀後期,清國康熙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於是,廣東地方政府於1686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以“廣州十三行”統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後的100年中,廣東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只有13家,多時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由於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並立的行商集團。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湧現出了一批豪商鉅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鑑、葉上林等。這師爺口中的盧老闆,就是盧文錦了。

十三行雖然壟斷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卻由於清政府的海禁政策,遠在歐洲那一頭的利潤,直流口水,卻吃不到口裡。可就在8年前,年僅16歲的李穎修,一文不名,無親無故,地底下冒出來的一般,直接跑到盧公館遞帖子,說自己可以到歐洲跑船,希望十三行能夠入股。詳談之下,李穎修自稱是在歐洲出生的,不算清國人,可以像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一樣做海貿生意,他通英語和法語,歐洲各大港口,地頭都熟。十三行的東家們眼熱歐洲海貿的好大利潤,就拿了一筆錢出來,給李穎修置辦了海船,僱傭了水手,講好了跑船的利潤,李穎修得4成,幾個出錢的東家共得6成。

李氏船行是唯一在清國、歐洲航線上“兩頭熟”的航運公司。由於是十三行直接入股的,李穎修總是可以拿到最低價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象牙雕等工藝品。由此,李氏船行越做越大,每年出海兩次,運回來的都是一箱一箱的白銀甚至黃金,雖然歐洲的工業製品在清國銷量不大。李穎修也成為英印航線上首屈一指的大航商。有人說,李穎修完全可以用自家的黃金造一艘金海船了,十三行也從李氏船行賺得滿缽滿盆。

李穎修沒搭理師爺,繼續用千里鏡在海面上望著,突然叫了一聲:“聽!什麼聲音。”

眾人都不敢說話,屏息靜氣聆聽了半晌。

“嗵……嗵嗵……”海天之際,傳來綿綿不絕的響聲,如同在燜罐中打鼓一樣。

“是炮聲。”李穎修肯定的說。

“不知道剿海盜還是緝私。”

“海盜也好,緝私船也好,哪有這麼強的火力,廣東水師也沒有。”李穎修說道“快,向著炮聲去,瞭望手注意了。”

帆開始鼓動,船微微轉向。船向著炮聲傳來的方向靠攏。

瞭望手循著炮聲的方向望去,“好像是軍艦,少爺。”

“對對,軍艦,掛英國旗的。”

“兩艘大艦,一艘火輪,還有兩艘從大艦上放下來的哨艇。”

“那幾艘是什麼?”李穎修問。

“掛的是大清的黃龍旗啊,還有大鵬旗。”

“廣東水師的大鵬營?”

“沒錯,賴恩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