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駐守居庸關的蒙古軍隊絕對不會是精銳,精銳肯定隨著阿魯臺等人去進攻北直隸的州府縣,有居庸關的高牆護衛,三萬人馬足以擊退明軍的進攻。
況且大明在北直隸就京城還有十幾萬大軍,其他的地方兵力空虛,而阿魯臺的大軍就在通州城,如果京城的明軍去攻打居庸關的話那麼阿魯臺正好可以趁機消滅掉他們,即便是周徵派軍從萬全都司攻打阿魯臺也能及時派軍救援。
因此,在阿魯臺看來居庸關固若金湯,沒必要把最精銳計程車兵留在那裡,這給了趙勇不少機會。
“剩下的人跟隨本侯進攻通州城,阿魯臺就在通州城裡,擒獲他就能對敵軍產生巨大的震懾。”
李雲天的視線隨後落在了地圖的通州城上,用小木棍一指,沉聲向在座的眾人說道,“此戰事關京城安危,望眾位眾志成城,將其一舉拿下,給皇上分憂。”
“遵命!”在座眾人紛紛向李雲天一拱手,齊聲應道。
“鎮武侯,那些關西兵如何處置?”趙勇注意到地圖上還有幾個用綠色標記的地方,他知道代表著關西七衛,於是沉聲問道。
關西七衛有八萬兵力,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李雲天要想使得北直隸安穩下來,一定要把關西七衛的人給降服。
李雲天聞言不由得皺了皺,這正是他為難的地方,按理說他在拿下居庸關和通州城後就要消滅關西七衛。
可關西七衛與韃靼、瓦剌不同,他們的形勢與兀良哈三衛比較相似,都是大明所封的衛所,而且一定程度上聽命於朝廷,被大明用來當做邊疆的一道屏障,所以李雲天不可能像對待韃靼和瓦拉一樣對他們採取凌厲的攻勢,否則大明在西域就少了一個對抗外敵的緩衝區域。
中國古代凡是強盛的王朝必然爭奪西域,又或者說,凡是能長期控制西域的王朝都是強盛的朝代,例如大漢和盛唐。
對中原的王朝來說,控制西域至少有三個好處:
1,西域產馬。眾所周知良馬對騎兵的重要性,宋朝之所以在對抗西北部的遊牧民族中處於下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缺少馬匹而不能建立大規模的騎兵。
2,重要的戰略地位。漢朝最初經略西域時就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兩面夾擊匈奴“斷其右臂”,而唐朝也曾長期與吐蕃爭奪西域,控制西域後唐朝就可以從側翼牽制吐蕃。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拱衛甘肅陝西等西部地區,為其提供屏障,宋朝的西北地區就長期面臨西夏犯邊的威脅,不僅要忙著應付西夏,還要與金國、遼國乃至蒙古國周旋。
3,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保持與西方交流的通道,雖說大明海運發達,但與西方的貿易主要還是依靠絲綢之路,這除了明朝的海禁令外,還與海路太過危險有關,除了海盜外還要防備狂風暴雨,因此反而不如走陸路安全。
關西七衛在洪武初年相繼內附大明,其中:
哈密衛:元朝時為哈密力,永樂二年內附,為忠順王封地,置哈密衛於哈密城。
安定衛:元朝時為撒裡部畏兀兒,洪武七年內附,為安定王封地,永樂四年移居昔兒丁;
阿端衛:元朝時屬撒裡部畏兀兒,洪武七年分設阿端部,洪武八年置阿端衛,洪武十年廢,永樂四年復置阿端衛,宣德七年徙治貼兒谷;
曲先衛:元朝時為曲先答林元帥府,洪武初年內附,當年置曲先衛於阿真,洪武十年後廢入安定衛,永樂四年復置曲先衛於藥王淮;
赤斤蒙古衛:元朝時屬沙州路,洪武十三年內附,不過很快被北元佔據,永樂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再度內附,永樂帝置赤斤蒙古千戶所於赤斤站,永樂八年升置赤斤蒙古衛;
沙州衛:元朝時為沙州路治,永樂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內附,永樂三年置沙州衛,宣德七年遷居苦峪;
罕東衛:元朝時為罕東,洪武二十五年後相繼內附,洪武三十年置罕東衛,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年間罕東衛佔據了沙州,迫使沙州衛遷徙。
在關西七衛中,哈密衛在明代西北地區的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密自洪武二十三年兀納失裡遣使來京城朝貢以來,就與大明展開了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絡。
到永樂年初,永樂帝設立哈密衛,冊封了哈密忠順王和忠義王,哈密則每年循例遣使來京城朝貢,故而被納入大明的疆域中。
大明借哈密欲收到“斷北狄右臂,破西戎交黨,外聯絡戎夷,內蕃屏甘肅”的功效。
之所以大明不願意攻取西域,不僅因為西域地處偏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