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秦軍分為四隊,駕著百餘部投石機車悄然上路,而餘下八千秦軍驅趕著進萬匹戰馬悄然向大梁城外的萬餘援軍大營摸去。
由於此次魏軍來地倉促,一萬五千餘人的軍旅並未攜帶足夠的營帳和營造兵,因此目前居於城東的木寨並未修建完畢。古時軍旅的行營分類繁多,各種兵當中都有對營寨搭建的觀點和講解。而在冷兵器戰術戰略尚未勃發的戰國時代,對營寨的搭建還未有漢代、三國、唐宋元明那般講究。魏軍行進之時結營多是以戰車或運載物資的車輛圈在營外,內裡搭建帳幕休憩。而防禦工事則是砍伐樹木,繞營困紮成柵便算完備。
四更時分。四千“看門”秦軍各就各位,八千主攻援軍木寨的秦軍摸至魏軍木寨前兩裡處停下腳步。魏軍託大且戰國時代地戰爭形態並不凸顯夜襲之威,因此營寨周圍只有稀稀落落的遊動崗哨,並未放出探馬斥候和暗哨,使得秦軍可以摸至近前。
五更初刻,兩百名秦軍士兵人手一罈濁油在衝鋒陣前倒出兩百條油線,而後便有軍士取出松脂香棒吹著點燃火把,將這兩百道火線瞬時點燃。四千秦軍騎兵分為四縱。沿著火線向魏軍大營發起衝鋒,騎兵們手持火把順著火線疾馳。只需手中的火把往地上火線一劃便燃。
黎明前,大地之上最是黑暗!
地平線上,突然亮起火光好似四條游龍一般的火蛇,這兇猛地火蛇突然竄出不說,隆隆馬蹄之聲竟是震耳欲聾。還未待魏軍的斥候回過神來,便見黑夜之中無數騎兵手持著火把正向著營寨發起衝鋒!
兩裡之地,迅馳而至。魏軍也算訓練有素,遭遇敵襲之下只不過愣了不到二十息時間才敲響警號,但此時秦軍騎兵早已突進至了寨前。只聽一聲低咆,奔至寨前的騎兵左右一分環寨而走,而他們手上的火把則似流星一般拋入寨中。^^首發。君…子…堂^^當然,僅僅丟些火把顯然是不夠的,火把丟擲之後士兵接著便取出馬鞍掛兜裡一個個栓著草繩的小陶罐,打著旋兒向魏軍的木柵和營欄拋去。
與此同時,當魏軍營寨的火光升起只是,負責看守大梁四門地四千秦軍也發動起了工事。原本偽裝在離城三里之外地投石車部隊立即順著同往大梁的通衢大道策馬狂奔,不過半刻時間便已奔至大梁城下千步之處,也就在梁城守軍還在詫異為何援軍營寨冒起火光只時。城門外再次出現地那些數日前用飛火流星襲城的怪敵軍立時讓守軍肝膽俱裂,奪路而逃。
還是老套路,在離城千步之地。數十輛投石車一字排開,一聲令下便聽“嘿哈”之聲暴起,數十枚飛火流行再次從城下升起,向城門奔來!
中國古代的城市多是城堅郭厚地四方形城池,春秋戰國時期的築城風格多為四方城池,且只有極少數護城河直通江河的城池才會多加開水門。因此,一旦城市被包圍,敵軍攻城之時主攻的物件多是城門而非城牆。開的城門越少,越是利於城市防守,所以古代城池多為四門設計。四門設計的好處是便於防守,而弊處卻是隻能被動防守:一旦被人堵住城門,便無法出城與敵接戰,只能將被動等著敵軍發動城池攻堅戰。
而且,只要方法得當,只需要極少數兵力便可扼守住城門,使城內守軍無法出戰。
不過一刻時間,大梁城除掉東門之外的三面城門皆已成為一片火海。雖然早前的那次突襲使得大梁人見識道了火攻地厲害。可秦軍的猛火油彈卻是完全無法防範和抵禦地,甚至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無敵敞開了供應猛火油彈,軍士們只要在距離城門千步地地方無腦輸出,將城門以及前後左右方圓千步之內化作一片火海即可。
相比大梁城而言,針對魏軍營寨的攻略要複雜得多。
魏軍的木柵營寨不比城池,扼守營門也無法控制魏軍自行破寨而出,因此在第一輪四千騎兵用火油罐將魏軍營寨的木柵點燃之後,後續遠端部隊也迅速的跟進,但也在這時。被熊熊烈火點燃的營寨欄門也在一聲轟然巨響中由外向內倒塌,一隊大約近千的魏軍騎兵雖然衣衫不整,兵甲不齊,卻也睜著血紅的怒目呼嘯著從營內衝殺出來。
魏軍騎兵衝出營寨之後第一時間便發現了千步之外正在安裝除錯投石車地秦軍陣列。一聲咆哮之後,一名持著魏軍戰旗的將領率先揮舞著殘旗給身後計程車兵指明瞭方向,頓時數以百千計的魏軍蜂擁著奔出營寨,猶如浪潮一般秦軍本陣發起了衝鋒。
“弓弩手!預備!火龍炮!陣前準備!”一聲爆喝,一千兩百名強弩手列陣以待,而四百名火龍炮手則列陣在第一線。兩百具火龍炮迅速陣前交錯展開,由炮手開啟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