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大時代 第342章 冰冷的櫻花(中)

中濃雲密佈。

日本全國未遭受轟炸,日本政界知道,中國政府已經收到了近衛發出的資訊,用停止轟炸作為一種回應。中國政府的這表態,在外務省的那些職責外交官的眼中無疑是有益的,令人歡心鼓舞的,這至少證明他們的一個推測,中國政府同樣期待一個合適的談判時機。

而現在時機已經快要成熟,剩下的則是耐心。

之所以如此,同樣是身為首相的近衛文麿所要求的,在他看來,急著結束戰爭無疑是不理智的,帝國國民需要適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過只是幾天而已,或許還可能更長一些。

沒有人知道,近衛文麿之所以如此,實際上為的是自保,在所有人看來,近衛文麿是個替罪羊,但是這個替罪羊同樣也有大腦。

“要急著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最前線的官兵發動叛亂。”

在面對他人提出儘快結束的戰爭時,近衛文麿總是用如此這樣的話語說著,甚至於還說著“將在外,軍命有所不授嘛!如果你們著急結束戰爭的話,就讓那些在朝鮮尚存一命計程車兵們發動一場叛亂吧!到那時,戰爭就可以立即結束了!”

置國內形勢於不顧,苦等靠不住的中國的答覆而任光陰荏苒,而身為首相的近衛文麿則在發表了他的那番講話後,對停戰問題也是一拖再拖,甚至於在全國都看著他的時候,不斷的視察東京和周邊遭受轟炸的城市,慰問那些在轟炸中失去房屋家人的市民,在市民中發表演講,傾聽他們的呼聲。

而他們的呼聲則非常簡單,“結束戰爭,給他們工作、食物、住房!”,而近衛文麿則一再向這些市民表示,自己將盡可能推動結束戰爭的事宜,但是現在時機尚未成熟,同時不斷強調,之所以沒有食物,不僅僅只是因為中國海軍封鎖著帝國,更為重要的是……在農村,很多男人被徵召入伍,造成糧食產量的不足,還有就是赤軍佔領著日本最重的糧食產地,赤軍用市民們用來救命的糧食從國外換取武器,用來打倒天皇,總之,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只有兩點,一是戰爭!一是赤軍!

“戰爭是可以結束的,但是赤軍的威脅卻是不能解除的!”

短短的幾天下來,幾乎整個日本都知道近衛文麿的這個言論,而似乎他的這個言論,在一定程度上還獲得了相當廣泛的支援,尤其是那些露天而居的難民們,他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一切。

而近衛文麿這種拖延和慰問演講,卻令日本上下產生的焦慮和不安,在日本的裡引起了一場混亂。

在近衛文麿當選首相的第十一天,6月10日,各晨報在內閣的要求和通令下,第一次向國民公開了中國提出的部分媾和方案。但在報道中,根據一些未入閣的權力人士的指示,各大報紙儘量保持低調,如刪除了削弱國民鬥志的條款,沒有公開政府的正式看法等。而且,為了不削弱國民的鬥志,報紙上反而出現了一些相當的新鮮的詞語。

《讀賣報知》以“沖繩?琉球?不過是殖民而已”為標題刊登了文章摘要,強調“戰爭邁入最後階段,帝國政府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體面的結束這場戰爭而已”。《朝日新聞》登出兩排大標題。“政府對國民要求不予理睬,將與中國進一步談判媾和條約,可以想見,這場談判將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談判!”至於《每日新聞》則在那裡鼓動著人心。

“粉碎敵人的自我陶醉,將戰爭進行到底!”

在日本的報紙上會出現這些雜亂的論點,或許出乎人們的意料,在有誰可以想象,在忠誠、勇敢著稱的日本人,會在這個時候,做出這種表現呢?

一切可以追溯到1903年5月22日。那一天,在小城日光的華巖瀑布旁,年僅18歲的大學生藤村操削下一塊桴樹樹皮,寫出“巖頭之感”後沉潭自盡。在後來轟傳一時的這份遺書裡,藤村操反覆追問著人生的意義。他並且寫出了自己的答案:“曰”不可解。他說,“我懷此恨而煩悶,終至決死”……

不久,“煩悶”一詞成為此後日本大學生最流行的詞彙了。和“煩悶”同時出現的,則是“成功”。如果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以脫亞入歐、富國強兵為追求,幾千萬國民匍匐在這個目標之下,忍饑受餓、視死如歸,從而締造了“明治精神”的話,那麼,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這種精神不僅退居到了日本民族的心靈角落,在紛紜浩蕩、不斷嬗變的市井間,漸漸滋生的,恰恰是它的反面。

與父輩們不同,新一代青年追求的“成功”,和國家無關。幾乎是日俄戰爭剛剛落幕,千萬青年就生長著新的日本意識:大國地位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