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四章 感想

(謝謝大家對小市民的支援和厚愛,希望大家在新的一月之中,仍然繼續支援小市民和無語,小市民以及無語是絕對不會讓大家失望的!PS:手裡有月票的大大們,記得投張月票給小市民鼓勵一下啊!謝謝了!)

沿公司的三號公路朝北走上大約十多公里,有一條和一般公路、土路不同的朝西北延伸的碎石路,走的路的盡頭,就會看到一片庫房一般的建築群。

這裡就是司馬的特意建立的良種馬場,從一年多以前開始興建到現在,這裡有著數種血統的騎乘用馬、還有幾種品種不同的重挽馬。

為了充實這個良種馬場,司馬除了透過西北商行在庫倫向俄國人購買後貝加爾馬、頓河馬等俄國優良馬種之外,還從上海、天津等地弄來了百來頭阿拉伯、英純血、美建步等其它歐美優良馬種,用於改良本地的草原蒙古馬種。

因為這個時期各國引入中國的馬種主要是各種騎乘馬,重挽馬幾乎鮮有引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這個時代從東北、口內各省收購重挽馬之外,司馬還特意在後世購進了三百多頭、蘇維埃重挽馬以及阿爾登重挽馬,其實司馬最想弄的還是鐵嶺重挽馬。

鐵嶺重挽馬的挽力在後世中國的各馬種中是獨一無二的,三匹鐵嶺重拘馬的馬力相當於一輛老解放汽車。早年間,國內的相關部門曾做過一次測試,鐵嶺挽馬能拉動20噸重的火車皮!

可惜這種優良的馬種在二十一世紀時已經嚴重退化,挽力並不及其它品種的重挽馬,司馬除了大叫可惜之外,也只能看著已經嚴重退化的鐵嶺重挽馬,在那望馬興嘆了。

幸運的是鐵嶺重挽馬是後世建國後50年代末到60年代期間育種而成,雖說沒有了馬可是得益與較建完的檔案管理,它的育種過程中的相關資料被完整儲存下來,司馬很輕易就得到了鐵嶺重挽馬的育種資料,早在馬場一建立的時候,就開始在馬場開展了鐵嶺重挽馬的重育工作。

甚至於為了加快育種以及繁育速度,司馬還特意專門引進一些後世的育種、繁育技術,比如說效果最好的就是透過人工授精與本土草原蒙古馬雜交的方式,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優良種馬的作用,便得不過才一年多的時間,整個馬場已經有了數千頭小馬駒。

除了從後世弄來的上千部馬匹的繁育改良的資料之外,還特意從哈爾濱的俄國人的馬場裡請來了數名俄國的選育技術人員,用於改良馬種,同時向司馬的馬場裡的工作人員傳授育馬技術。

之所以費盡周折弄來了幾個俄國的選育技術人員,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中國對馬的選育技術遠落後於歐美,同時沒能形成系統而科學的選育體系。為了儘量少走彎路,所以司馬也只能此。

司馬之所以如此看重馬種的改良和選育,實際上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這個時代中國根本沒有合適的軍用馬、役用馬,本土馬退化嚴重,而且未來公司農場對馬的需求量同樣很大。

尤其是對於挽馬的需求,現在雖然說公司的大多數運輸都是使用的五輪農用車,可是在很多地方仍然需要用到挽馬,比如公司的土豆農場,因為並沒有使用拖拉機,所以不得不使用役馬。而公司最早購進的蒙古馬的挽力小的可憐,根本不適合農場使用,所以最後農場就不得不使用騾子。

而且現在國內對於良種馬的需求同樣非常大,無論是國內的軍隊或是國內的運輸同樣需要大量的良種騎乘馬、挽馬,而歐美優良馬種對於飼料的要求,遠高於國內的實際情況,所以只有改良本國馬種一途可走,而在這個時代,國內無論是政府或是個人都沒有財力投資於馬種改良。

雖說司馬知道在從歷史上來看,最終騎乘馬也好、挽馬也罷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機動車輛取代,但是就以目前甚至未來二十多年內,國內的交通條件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程度來看,使用馬匹反倒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再則就是司馬想用機動車輛大量取代馬匹,就目前來說也不甚現實,以公司目前的工業基礎想生產履帶式拖拉機,幾乎沒有一絲可能,而生產後世的那種輪式拖拉機,卻不是司馬所希望的,雖然結構簡單、成本較底、更適合中國。

可是一想到履帶式式拖拉機廠在未來的重要意義,司馬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履帶拖拉機,雖說公司想生產履帶拖拉機至少要等數年以後,不過司馬還是選擇了等待,沒有了輕型輪式拖拉機,而重型履帶拖拉機又至少需要等上幾年,所以育馬、改良本地馬種,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所以閒來沒事的司馬就招攬了一些技術人員建了這麼一家良種馬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