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我這一泡尿值一千塊錢呀,哈哈哈!

認識楊錦麟是在電視螢幕上。那是鄧小平先生去世當天,楊錦麟到香港中天電視做嘉賓。他面對鏡頭的沉著老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他也應邀來鳳凰客串過《時事開講》等節目,我們成了朋友。

2003年,鳳凰計劃開辦一檔全新的讀報節目,每天把海內外華文紙質媒體訊息精華以“評說”的方式介紹給觀眾,滿足生活節奏快、沒時間讀報紙的電視觀眾對於報紙資訊全方位、多視角的資訊需求。我為這個節目起了個名字:《有報天天讀》。“天天讀”帶點“文革”色彩,“毛主席語錄天天讀”是我們這代人共有的名詞記憶。

我以為,節目關鍵是“讀報人”的水準。他應該有豐富的平面媒體經驗,必須對兩岸三地問題做過深入研究,要有出色的新聞解讀能力和一流口才,還得懂電視、能上鏡、長著一張“TV face”。我想到了楊錦麟。

。。

序 稀世老鳥楊錦麟(2)

用楊錦麟自己的話說,他這種“變音國語”、臃腫身材、長相平凡、年過半百的物件,在內地任何一家電視臺,不僅沒有機會上崗,即使哭著喊著爭取在電視臺當個保安門衛,也未必有機會,更遑論被毫不猶豫地推到前臺。但是,我相信他、佩服他,我認為他一定能行!

果然,不到半年時間,《有報天天讀》火了。內地各種“克隆”節目紛紛出臺,但往往形似神缺,東施效顰。楊錦麟這隻稀世老鳥哪那麼容易找到第二隻?以正統的播音標準論,楊錦麟濃重的閩南口音簡直不可饒恕,無論說國語、粵語還是英語,其實全是一個“閩南調”!

這樣的形象、這樣的口音、這樣的年紀,還能紅,還能火,憑什麼?兩個字:經歷。楊錦麟讀報讀的是什麼?新聞?故事?笑料?憂國之心?都是,也都不是。老楊讀報的“魂魄”,在於一個飽經憂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這五十多年來在底層苦過、在上層混過、在內地呆過、在香港漂過的這種複雜的人生經歷。

這經歷使他對自己的人生磨難記憶猶新,對民族國家的苦難理解深刻。中國從窮到亂,從亂到治,從封閉到開放、多元……時代的大變遷,他親歷其中,更在一旁思考、反省。大愛思過,大愛坦蕩。

所以,讀報背後,是其集數十年功力於一身的真學問、真智慧、真見地。楊錦麟懂得中國,懂得人生。他以一己之心推論天下,與大多數國人同喜同悲,心靈相通。更可貴的是他躍然螢幕的率真個性,言人所不敢言,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憂心”的愛國情懷,如此,贏得電視觀眾的真喜愛、真欽佩也就不足為怪。

2005年10月,鳳凰衛視的節目會上,楊錦麟是第一個上臺領獎的人。他的獲獎感言是六個字:“活著幹,死了算。”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報天天讀》開播之初,楊錦麟每天不到五點就起床上班,注意力高度集中,導致三個月沒有過夫妻生活。後來,節目“火”了,楊錦麟得便宜賣乖,把這事當成個人奮鬥的事例宣揚了出去。同事們開他的玩笑:你講這事啥意思?是不是想讓老闆給你評個因公致殘呀?玩笑歸玩笑,但他那股奮力爭先的精神讓人感動——鳳凰的名評論員、名主持人都是自己幹出來的,不是媒體捧出來的。

楊錦麟這一生陰錯陽差。別人畢業了,他去上學;別人立業了,他去闖世界;別人退休了,他突然成名了。他說,五十知天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人的一生把握自己的運程和機會非常重要,取得一點成功後,更應該惜福、感恩。

楊錦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凡人怎麼成了一個名人,一個報人怎麼成了一個電視人,而光環之下、螢幕背後的生活又是多麼單調寂寞。雖然,楊錦麟狡黠而樂天,但是,他的生活總體上是孤獨的。哪一個讀書讀報讀出點名堂的人,不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呢?好在楊錦麟是閩人,是與海為伴的人,對於孤獨和奮爭,常有與眾不同的見解。

是為序。

老楊有話說(1)

楊錦麟

未能感悟惟有感懷——追尋逝去的雙十歲月

文/楊錦麟(初一七班)

赴港謀生多年,忙於生計,甚少機會返回家鄉探親訪友。我所敬重的大哥莊振典兄,遍尋我的下落多年,去年潘世墨學長路過香港,承蒙陳成秀學長、王少華學姐作東,使得多年來未曾相遇的雙十校友,終有再續前緣的際遇。

這次應邀回廈大母校,在南強學術講座上為廈大的學弟學妹們做了一次涉及香港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