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不出門?有事言語一聲。”看到我的好文章,他大加鼓勵,“ 拜讀了大作,寫得不錯。”然後在讀報時大侃特侃。《親歷美利堅》發表後,有出版商要給我出書,他老兄聽說後甚喜,每次見面都問,你的書出來沒有?可能是我的低效“ 耗盡”了他的耐性,前不久在電視上,他竟然公開push(推進)起來:“ 我們《鳳凰週刊》的副主編瑪雅,在美國留學十年,靠自己打工,拿到博士學位,實在不簡單。她的那個書應該趕快出來……”別說,錦麟兄的明星效應還真大,他在電視上剛剛煽呼完,我就收到一則手機簡訊:“ 老楊在《週刊點點評》誇你啦,趕緊出書吧。”

“ 有這麼一位幫襯你的老兄,真不錯,也真難得。”有朋友嘆道。

誰說不是呢?在這種文人相輕的社會,有他這位像兄長一樣肯定你、鼓勵你的朋友,實為幸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底蘊成就自信,自信方能從容

文人楊錦麟:底蘊成就自信,自信方能從容

文/李恩泉

《有報天天讀》節目實際上是一檔以摘要播報世界各地以及兩岸三地華文報章雜誌主要內容的節目。節目時間二十四分鐘,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天天頭條、天天兩岸行、天天焦點,三個輔助環節:天天有話兒、天天浮世繪、天天點題。因為節目提供的訊息量大、視野寬闊以及節目的個性化、風格化突出,被海內外華人觀眾稱之為“ 電子版的參考訊息”。該節目也因此成為大陸觀眾以及海外華人觀眾午飯後熱烈期待的“ 飯後點心”。

主持人楊錦麟就《有報天天讀》節目的創意和個性分析做了專題演講,講演過程中語言幽默,回答問題微露機鋒,但是楊錦麟表現出來最多的還是他個性的率真和謙遜的文人風度。

在簡單介紹節目本身以及節目的時代背景和節目定位之後,楊錦麟主要從節目特色和主持人的包裝上進行了分析與介紹。楊錦麟把《有報天天讀》比做“ 拔火罐”而不是“ 針灸”,透過主持人的演繹和點評,讓觀眾能夠掌握輿論的資訊和潮流,填補觀眾在資訊上的落差。《有報天天讀》節目資訊的特點是量大、多元和敏感性,選擇資訊的原則是積極的、向上的、善意的、及時的,選擇觀眾想了解但暫時沒有了解到的資訊,選擇對民族復興、國家發展有利的資訊,當然也有批評,即使是批評也是點到為止,從善意的角度出發,更多地張揚大時代對節目的成功和觀眾認同的重要意義。楊錦麟說自己的原則是:如履薄冰讀報,堂堂正正做人。《有報天天讀》不是簡單的讀,應該是解讀,是在讀的過程中對觀點的歸納和對一個新聞事件資訊的研判。

《有報天天讀》在節目設定上的特點在於分段、趣味和音樂氛圍。分段是指節目分成幾個小環節,趣味則表現在節目背景和設計上:一個書房、一個茶几、一杯茶、一個盆景、一襲唐裝,一個傳統的中國讀書人的形象;再就是趣味地表達,即個性表達,“ 採用一種個性的語言來區隔一個資訊節目的重疊性和相似性,或許是這個節目到現在還能夠吸引觀眾眼睛的亮點”。因為新聞的需要,有時候也可以配上一點音樂,給獨角戲也增加一點色調。

說到風格,楊錦麟說是不經意地,不是刻意地形成的,揚長避短,化短為長,將原來的“ 缺陷”在節目中得到了適度的張揚,變成了一種另類的風格。“ 一個帶有政論色彩的節目,沒有鋒芒是票房毒藥,但鋒芒畢露是死路一條”,節目的生存也在主持人的拿捏之中。《有報天天讀》雖然嬉笑怒罵,但是也是有界線的,節目是外鬆內緊,因為“ 外交無小事,讀報也無小事”。主持人的風格和節目的風格也來自主持人自己的底蘊,因為“ 底蘊成就自信,自信方能從容”,主持的方式可以學,但是經歷是學不來的,自己是靠經歷取勝。“ 有豐富經歷的人是最瞭解中國的人,以己之論推及天下,也就能同大多數人乃至天下華人同喜同樂”。楊錦麟形容自己是“ 一位古風猶存的老闆在管理一個現代新聞的雜貨店”。

楊錦麟對《有報天天讀》也有著自己的“ 反省”:因為不是專業出身,沒有專業訓練,難免有瑕疵;極低的成本,極短的策劃準備時間,難免粗糙;在克隆面前,沒有自滿,但是缺乏進取和創意,沒有向同行學習;在如履薄冰的狀態下,不知道能走多遠,走多久?

我們相信這是楊錦麟先生文人的自省和謙遜,因為他堅定地表達“ 繼續謙卑地走還沒有走完的路”。楊錦麟透露,明年將推出一個四十五分鐘的節目,對新聞進行更多深入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