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事業也有愛情。

我講的這個故事,和金庸的小說、韓國的偶像劇相差太遠了,但這是真實的故事。這個孩子很幸福,這一家人都很幸福,這種幸福,對於我接觸過的很多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最奢侈的夢想了。

很多家長抱著“天然教育”的說法,其實是在做著不勞而獲的美夢。孩子的內心是需要一雙有力的手、一盞明亮的燈的。就像上面的這對夫婦,看起來他們沒有做什麼,其實,他們做好了自己該做的:給孩子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去認識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現在很多家長正在做的,要麼太多,要麼不夠。對於那些做得不夠的家長,還有那些不管不問的家長,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們的美夢了。

學習越早愈好……揠苗助長,事與願違

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早了,等於揠苗助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可是現在有很多家長,固執地相信,搶跑是在為孩子爭分奪秒。

最近考研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對於那些在自習室裡頂著熊貓眼通宵達旦狂看書的學子們,我深表同情。不過說起熊貓眼來,最近我也很“榮幸”地掛過,而原因就是為了下面的這篇報告,雖說它沒有魯迅先生的犀利,也沒有瓊瑤女士的柔情,可是放在這裡,希望可以解除家長們的“疑難雜症”。

據一份幼兒園問卷調查顯示,孩子回家後,都要學習兩個小時,家長要求孩子寫字、算算術,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致使孩子難以接受,產生厭倦情緒。對此,家長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苦心,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揠苗助長,不光不奏效,往往事與願違。卡爾·馮·路德維希就是一個在父親進行教育“搶跑”下被毀的天才。

卡爾學業天賦極高,他的父親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他親自教兒子高等教學,強迫孩子醒著的每一分鐘都要學習。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親隔在門外。最初,這樣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就,卡爾8歲時就能夠學習大學數學,9歲他就能學習微積分,不斷跳級,修完大學課程只用了3年時間,也就是說11歲大學畢業。大學教授們預言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頂尖級數學家。父親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爾有任何休息和調整就讓他繼續攻讀研究生。

輝煌轉瞬即逝,卡爾上研究生院一年後,對數學再也提不起興趣,不久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至此再也不想動腦筋,再也不想思考問題。最後曾經的天才從事辦事員工作,遠遠地偏離了他父親的培養軌道。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的做法與卡爾父親的做法恰恰相反。徐達章是一名民間畫師,在當地小有名氣。耕作之餘,在鎮上以教學和鬻字賣畫補貼家用。

家裡掛滿了父親的字畫,幼小的悲鴻耳濡目染,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要求學畫時,卻被父親溫和地拒絕了:“你應當好好用功讀書,因為要想成為一個畫家,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兩年後,9歲的他才如願以償,開始從父習畫。

我們首先來分析徐達章的做法為什麼和現代家長的做法大相徑庭呢?原因就在於他意識到對孩子的培養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即使以後孩子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的心理卻未必健康。不少天才的身心健康受損,在不幸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些天才因為父母特異的教育方法,成了傑出人物,但是他們的一生卻很不幸。英國文學家約翰·拉斯金、哲學家尼采等人的一生遭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拉斯金是由母親精心培養長大的。他母親從來沒給幼小的拉斯金買過玩具。母親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聖經》,拉斯金只上了幾個月的學,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進行的。

他18歲考入牛津大學。母親在大學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關注兒子的生活。

儘管拉斯金最後成了文學家,但他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妻子離他而去。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據說,他在長大以後曾經多次發瘋。尤其在臨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亂而痛苦不已。

尼采的母親則對他進行早期教育,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結果,尼采變成了一個認真、深沉、懂禮貌的孩子。他不同於別的孩子,做事刻板,絕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周圍的壞小孩都取笑他,結果他45歲時發瘋,由母親和妹妹照看,第二年死去。

教育“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