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秦王聞捷大喜,傳令說:“齊王建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現在將士拼命征戰,齊國被我消滅,本應把齊國君臣全部斬首,姑念王建四十年來對秦的恭順,免王建死罪,可與妻子遷往共城,每天供應一斗粟,讓他活命。後勝誤國,就地處斬。”王賁接命令斬了後勝,這個貪賄誤國的奸臣,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百戰中國之12_秦朝_北擊匈奴
百戰中國之12_秦朝_北擊匈奴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8 30
戰爭規模 18 20
傷亡規模 16 20
戰爭知名度 13 15
將領知名度 14 15
總分 89 100
兵將 秦朝 匈奴
雙方兵力 30萬 不詳
傷亡兵力 不詳 不詳
將領 蒙恬 不詳
戰略意義
蒙恬北擊匈奴,是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第一次跟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北擊匈奴不但打敗了匈奴,保證了中國北方十幾年的安寧,而且還留下了長城這樣的世界奇蹟。
戰爭規模
秦朝
30萬。
匈奴
不詳。
傷亡人數
秦朝
不詳。
匈奴
不詳。
將領
秦朝
蒙恬,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創下不朽功績。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
匈奴
不詳。
戰爭程序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灌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灌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