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不善於口頭表達,對教書沒有興趣。他便翻譯了一篇英文小說投給《小說時報》,主編包天笑讀了他的譯稿,十分讚賞,當即安排發表。在包天笑的鼓勵和支援下,周瘦鵑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經常有譯文見諸報端,很快就成為海上文壇的知名小說翻譯家,因而周瘦鵑總是對包天笑以師長相稱。

1916年,周瘦鵑應聘到中華書局擔任翻譯編輯,同時還被包天笑介紹加入南社,他為南社編寫了劇本《愛之花》。此後,包天笑與周瘦鵑過從更為親密,彼此間建立了忘年之誼。在周瘦鵑結婚時還特地請包天笑做證婚人。當時包天笑正主編《小說畫報》,他鼓勵周瘦鵑創作小說,更深入地投入到文學事業中來。周瘦鵑不負恩師的期望,很快就根據自己結婚的體會寫了篇《芙蓉帳裡》,請包天笑批評指導。這篇小說寫的是在新婚之夜他與妻子恩愛的故事,寫得細膩、生動,卿卿我我,很有新潮的派頭。特別是小說中的“鳳君啊”、“鳳君啊”的幾句,後來竟成為同仁們對他開玩笑的笑料。

1921年周瘦鵑接手《禮拜六》編輯工作,在編輯之餘開始創作鴛鴦蝴蝶的哀情小說。其動機始於他結婚前的一段戀情。1914年周瘦鵑在一所中學觀看學生文娛演出時,他對女主演周吟萍,一見鍾情。但此時的周吟萍已經訂婚,他只好將這種戀情藏在心底。1922年他創辦雜誌時,就取名《紫羅蘭》,因為周吟萍的英文名字是“Violet”,即紫羅蘭,用以紀念這段戀情。基於這種失敗戀情的陰影,周瘦鵑創作的鴛鴦蝴蝶小說大多是哀情的,如《此恨綿綿無絕期》、《阿郎安在》等。後來周瘦鵑就成為與包天笑、李涵秋等作家齊名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

“老夫子”為她取藝名:鄭正秋與宣景琳

上海灘四大名旦之一的宣景琳在我國電影的“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鄭正秋。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婦女題材的《玉梨魂》等都是他導演的。

在1920年代初,鄭正秋與張石川創辦明星影片公司時,決定所拍影片的女主角,要由女性來飾演。招聘女演員的公告貼出後,他們還擔心沒有人來報名。可是大上海畢竟是個開風氣之先的大都市,年輕人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不久,就先後有四位年輕女郎被吸納進電影界。她們就是我國電影史上最初的女明星“四大名旦”:王漢倫、楊耐梅、宣景琳和張織雲。

1924年時,宣景琳才18歲,她的父親是上海的報販,家庭生活貧困。起初她在教會辦的慕爾堂免費讀書,卻經常受到有錢同學的奚落和歧視。她不甘心忍受這種受歧視的日子,就退學轉而學京劇。在她十四五歲時,父母和兄長都先後病倒,家裡沒有生活來源,只得賣身妓院,以便為家人治病。在明星公司招聘女演員時,宣景琳為了積蓄酬金為自己贖身,改變身份,就報了名。在試鏡頭時,鄭正秋髮現她有演戲才能,很適合飾演《最後之良心》中的闊家小姐秦春華,就與張石川商議選中了她。

宣景琳本名叫田金玲,鄭正秋髮現她很有潛質,能成為令人矚目的演員,就同她商議,準備給她改一個能叫得響的名字。鄭正秋對她說:“你的名字最好改為‘景琳’。‘景’與電影的‘影’古代是通假字;‘林’改為‘琳’,是美玉。你就是電影界的一塊美玉。”宣景琳聽了很高興地說:“那就叫‘宣景琳’!我有個宣姐,去法國了,我一直很敬仰她,也很想念她。”就這樣,這個初出茅廬的姑娘就成了宣景琳。她在《最後之良心》中的演出非常成功,獲得的片酬也很多。後來鄭正秋知道了她的身世,便由明星公司出資為她贖了身,成為明星公司的簽約演員。

1925年7月,鄭正秋編寫了一部*生活的劇本《上海一婦人》,請宣景琳主演。目的是讓她現身說法,調動她的親身感受。在表演最初幾場戲時,張石川導演還像講故事那樣啟發宣景琳,可是演到後半部分,她聯想起自己親身體驗過的這種痛苦生活,演起來十分深刻,十分逼真,演出非常成功。

宣景琳成為“電影明星”後,鄭正秋編寫了一個《早生貴子》的劇本,由洪深來導演。鄭正秋建議洪深讓宣景琳出演劇中的鄉下老太婆。宣景琳心裡沒有底,不敢接受這個角色。鄭正秋得知宣景琳的猶豫,就找到她說:“你很適合這個角色,相信自己,你會成功的!”鄭正秋的鼓勵,使宣景琳增加了勇氣,結果在這部電影中她的演出非常出色,此後,宣景琳就以飾演老旦而聞名於影壇。後來鄭正秋髮現了胡蝶之後,仍然很關心宣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