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生活中的規矩,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殺創造力的元兇,離開生活自由,生活就不美好。”她的理論引起國際上不少人的讚美,時常接到外國來信。她就以專家的身份自居,髮長篇大論,講解一通。
可是,世界各地的崇拜者,如果看到她家孩子的品學狀況,就會失望。這位女士智商很高,當她做了母親以後,因為自己刻苦,就不讓孩子受窮。“母愛變成母害”,就給孩子多買玩具,堆積如山,過了一天,孩子玩兒膩了,將玩具解體,丟棄亂扔,從不珍惜。
平時與孩子講話都用英語,孩子都不會說母語。她認為過去的文化使她受苦,她現在要讓子女享福。但結果適得其反,她的孩子沒有一點規矩,童年時期的放鬆變成放縱,孩子不知約束自己,考試成績低劣,只知好逸惡勞。因為,今天一切好的工作機會,多是考試選拔人才,不肯努力的孩子,當然會被淘汰。
那位女士也感到問題嚴重,常常想法彌補,卻積習難改,得不到孩子的配合,引發一場爭吵、鬧嚷,無法使孩子們奮發努力。她因此自嘆命薄,仍不知道檢討自己,不承認自己教育方法的不當,反而歸咎於命運。
近日,有位朋友告訴正民,他那才讀初二的女兒,要求與父母脫離關係。為了幫助孩子,雖然忙壞了社會工作者,但是因為找不到教養的妙方,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有的家長說:“××犟”,“××打死不改”,“××知道不對,就是改不了”……這樣的孩子行為穩定,已形成壞習慣。好像“有煙癮的人”禁菸一樣,是十分痛苦的。如果幹脆在第一次吸菸前,就進行戒菸是很容易的。管是愛,驕是害。俗話說:“小孩不聽老人言,務必受艱難。”
有人擔心習慣的培養,會束縛孩子的天性。有位心理教授說得好:養成好的習慣,是對人的解放,因解放了大腦,把人從低階趣味中解放出來。《三字經》裡,古人總結教子的經驗,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意思是說:孩子幼年的時候,品行是善良的,各家孩子都差不多,形成各種習慣後,差別就很大了。不教育就能變壞,教育的原則是專一。
荀子《勸學篇》講:“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也就是說:一樣的幼兒,長大後習俗各異,是因為教育的差異而形成的。所以對於子女,不要心軟,要儘早管教,使他養成好習慣,摘除不好的小“芽心”。所以,要早打預防針,嚴防孩子養成壞習慣。教育孩子越早越好,聽話的絕招是早管早習慣。
教子話題使正民想起家中的老人,引出移民出國之事。他們為什麼出國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移民巴西(1)
(1964—1971年)
18�百元出國
輪船上有起重機,可以輕鬆地把行李箱吊上大輪船,可是箱子的搬運費甚多,每隻要花5美元。他們口袋裡只有100美元,還不夠付24個木箱的運費。怎麼辦呢?
事物是複雜的,有一首歌詞寫得好:風吹雲動天不動,河水流淌岸不移;刀切蓮藕絲不斷,山高水遠情不移。兩岸分裂,斷絕資訊,思念老人之苦,時時纏繞著他們。每到清晨四五點鐘就醒來,翻來覆去睡不著,千思百慮地回憶起往事。想家思鄉之情,如多年老酒,越陳越濃,不同的是酒越濃越香,鄉愁越濃越苦。
他14歲時,離開山東老家,經過半生流浪,碰到無數的艱難、挫折和危險。每當瀕臨絕望的時刻,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老家,想到母親正在苦苦等待。此時此刻,他勇氣和信心倍增,產生巨大的動力,就會奮起掙扎。如果沒有這個信念在支撐,他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
抗戰時期,家鄉淪陷,通訊十分困難,母子多年不見。抗戰勝利後,也只同家人見過一面,總共不超過五個小時。到臺灣後,與家鄉通訊不便,更是難上加難,如與大陸聯絡被發現,必將被列入黑名單。行動受到監視倒在其次,“私通匪諜”的帽子更是厲害,若是被扣在頭上,輕者要受牢獄之災,重則性命難保。然而,越是得不到訊息,心中越是想家,失眠的時候也就越多,想念千里之外老人的心情,也就越嚴重。
山東老家到底情況如何呢?父母的安危時刻掛在心上。尤其是自己當了爸爸以後,“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更加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他小的時候,體弱多病,母親為他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算算老人家的年齡,她已是六十多歲了,去日無多。“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