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抱起來,放進去,關起來,讓女兒反省。聽著女兒的哭聲,由嚎啕大哭到喘泣,兩個小時過去,聲音一點也聽不到了。他急忙地從櫃門縫隙中窺視,看到女兒滿臉淚痕,汗水浸透了衣衫,兩眼腫得好像紅棗,蜷曲著身軀,睡在角落裡。他急忙開啟衣櫃,把女兒從櫃內拉了出來,緊緊地抱在懷內,淚水成串地流落在她臉上。他的心又一次被撕裂了,後悔對女兒的殘忍。
第四章 婚姻殿堂(12)
當女兒醒來時,正民不由自主,再次追究:“鳴兒,爸媽很疼你,你要說實話,爸爸不怪你!”鳴兒哇的一聲,又哭起來。他頓時手腳麻木。過度的氣憤,令他兩眼發昏,再度陷入絕望之中。他對女兒的期望,徹底破滅了。至此,那隻小小的三角板,好似昏暗難散的陰霾,籠罩他們全家。他們無論如何都快樂不起來。除了燒燬那塊引發災難的三角板,或叫鳴兒把它扔在農場邊的糞池裡,他還能做些什麼呢?
三角板是怎樣來的呢?佩蘭有一位同窗好友賈玉清,她的長子臺隆年幼時,常在楊家複習功課,也常宿楊家。每遇課程困難,或者偶爾成績單出現紅字時,他們都會盡力輔導,使他的功課保持在優等行列。這個週末,臺隆揹著沉重的書包,又來複習功課。要回家時,他說:“叔叔,上次來,我把三角板放在妹妹的書桌上,忘了帶回家,你是否替我收起來了?”
一句話道破玄機,化解了苦思難解的謎團。籠罩在他們心頭的烏雲,頓時煙消雲散。正民非常內疚,誤會了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專家們說: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很多行為大人不一定了解,父母要多瞭解孩子,教育才能有積極效果。他們承認錯誤,緊緊抱著鳴兒,彼此又哭又笑,淚水交流。全家又重新充滿了陽光與快樂,春意融融。
教子關鍵,養好習慣。
正民的子女說:小的時候,家庭經濟困難,父母必須拿出所有的精力,非常辛苦地應付生活。可是,他們仍然如同老鷹一般,用銳利的雙眼,注意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沒有任何壞習慣逃過父母的注意,即使一個動作,一個怪癖,他們全部注意到,並且確定這個不好的小芽心,已經被摘除下來後,他們才會放心。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形象:好習慣是人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來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對孩子的教育,要注意那個“不好的小芽心”。如果“小芽心”發展成大的歪枝邪杈,再剪除就難了。孩子的成長如樹木生長一樣,小樹苗彎曲,斜枝叢生,可以用直杆標綁,剪去旁枝。如果小時沒管,長成彎曲的大樹,再使它變直,那就困難了。
研究教育的專家盧勤說:“孩子每一次無理的取鬧,絕不能讓他得到好處,尤其是第一次。”教育得早,猶如修剪小樹歪枝一樣,不但省力,也容易使其成為棟樑之材。防病重於治病,時間就是生命,尤宜分秒必爭,早早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好的習慣、優良的品格。這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子女成為有用之人,使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孩子跟著大人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此後進入學校及踏進社會,才能展現才能,自我創業。若能勤儉樸實,刻苦耐勞,且能敬業樂群,自己經辦的事處理得好,並能幫助別人,當然會受到同學、同事以及伴侶的歡迎,自然會有愉快的環境,結成幸福的家庭。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關鍵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防止壞習慣成自然。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好習慣使人守規矩,壞習慣使人犯錯誤。專家們說:小到飲食、睡眠、衛生,大到學習、勞動、待人、接物都要形成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帶來更多的成功機會,壞習慣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失敗。
移民以前,兒子定一6歲,上小學二年級時,好勝心和自尊心很強,對功課特別用心,次次做得好,已經養成得“滿分”的習慣。一次考試因筆誤,在校第一次沒得滿分,便哭成淚人兒,任憑誰勸,都止不住他的淚水。因此,老師不得已把他交給家長,說給他購買一個玩具,可以叫他開開心。這對父子,在老師的建議下,第一次逛商場。在爸爸的督促下,楊定一花了兩塊錢,挑了一個玩具槍,這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後一件玩具。
嬌溺不斷,實難改變。
現在獨生子女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