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清單”——即以保障監督為前提條件才能供應的專案。
在應對1974年印度核試驗時,供應國試圖擴大合作,將當時的法國等非《不擴散條約》成員國吸收進來。1975年,核供應國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成立。針對需要進行出口控制的材料、裝置和技術,核供應國集團制定了指導方針,透過各成員國的國家立法予以實施。核供應國集團在桑戈委員會的管制清單上增加了對技術的控制。此外,出口控制還擴充套件到覆蓋雙重用途的物件,這些物件可用於核專案。最後,核供應國集團成員國達成一致,將貿易限制適用於所有接受國,而不僅僅是沒有加入《不擴散條約》的國家。現在該集團成員已包括了45個核供應國。
儘管桑戈委員會和核供應國集團都只是自願性的國家集團,但它們都是不擴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它們的自我約束也起到了啟示作用,未來範圍更大的國家集團應履行相應責任,應對第二個核時代的挑戰。
裁軍大會
裁軍大會是制定新的規範和條約,對核武器進行負責任管理的機構。它有66個成員國,包括所有核武器國家。它是聯合國大會於1979年成立的,唯一一個專門討論裁軍問題的論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就是於1994年在這個論壇上開始正式談判的。在1995年的《不擴散條約》評估大會上,無核武器國家與美國達成了交易,美國承諾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無核武器國家同意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作為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條約》的基礎。實際上,交易條件是無核武器國家承諾永遠不擁有核
武器。
然而,美國雖然在1996年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是1999年參議院卻投票反對批准美國加入這一條約,參院對該條約的核查部分表示擔憂,擔心這一部分有可能影響美國核武器庫的維護。儘管自1992年以來,美國就已經暫停了核試驗(由喬治·布什政府正式啟動),但是這與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所涵蓋的承諾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有44個“有核能力的”國家批准,條約就會生效。但到目前為止,只有31個國家批准了該條約,在已經簽署但未批准該條約的國家中,除美國外,還有中國和以色列。
圍繞著《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紛爭過去之後,裁軍大會陷入了僵局,甚至在工作專案問題上也無法達成一致。在八年多的時間裡,在戰略裁軍問題上,裁軍大會連一份檔案草案都沒有,該論壇的實用性已經受到質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討論的議題範圍太大,而且議題之間相互交叉。2000年,《不擴散條約》評估大會提出,除一般性的裁軍問題外,還應在裁軍大會上討論兩個具體問題,即《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Fissile Material Cutoff Treaty)和《消極安全保障》(Negative Security Assurances)(五個《不擴散條約》簽署國保證不對那些已經正式宣佈放棄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2001年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很多裁軍大會成員國都感到防止外太空軍備競賽應該成為重中之重的考慮。然而,美國卻認為防止外太空軍備競賽可能會阻礙自己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因此將控制裂變材料作為更優先的考慮。其他無核武器國家則認為推進裁軍和消極安全保障是最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個核時代(6)
要的。
“9·11”後的恐怖主義憂患
“9·11”以後,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上升為全球議程的首要問題。在2002年的八國集團峰會上,八國領導人宣佈,將投入200億美元用於建設“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材料擴散的全球夥伴關係”。全球夥伴關係主要聚焦於俄羅斯,全面覆蓋了針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儲存、不擴散和反恐。13這個雄心勃勃的議程已經產生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在籌資和專案落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建立八國集團全球夥伴關係之後,又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國際行動。《防擴散安全倡議》是由布什政府建立並領導的,在這個安排中各國可以分享資訊,即相關物資(有可能包含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部件的物資)的發貨情況,以便阻止這些物資到達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