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九十回 高句麗朝議抗隋 駕龍舟巡遊黎陽

年邁多病的高阿那終於在挺過了這個冬季之後死了。

靠著還算是和平政變上位的新任高句麗國王淵蓋太祚為營造出所謂的仁義形象,還是為前國王高阿那舉辦了一場風光大葬。

被逼退位的高元不得不在眾官和百姓面前對篡位者表示了感謝。在為自己父親辦完國葬之後,高元也隨即再被軟禁在內宮不得隨便出入。

高句麗國可說是順利的度過了新老政權的更替,國內百姓仍舊波瀾不驚的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實話說,百姓因何接受現實?

全仗原作為丞相的淵蓋太祚治理國家張弛有度,其子淵蓋蘇文治軍有方,父子倆得到了高句麗國軍民兩方的愛戴和支援。甚至有百姓上街為這次政權更迭而擊掌叫好著。真正為原高氏的倒臺而悲傷的人並不多見,除一個人之外。

這人便是原國王高阿那的心腹寵臣朝中侍郎文寅。

自從淵蓋太祚篡位當了國王之後,侍郎文寅便再沒有上過朝,一直稱病在家,門都不出。

滿朝文武皆為心向新王之人,就算其中有與其交好的幾個大臣也為避嫌,再不上門拜望。

這日,文寅同樣在書房中以編纂著高句麗國史一書打發著時間,卻被突然跑來書房的家僕給驚擾了。

“老爺,要出大事了。”

“文泰,莫非大對盧公派兵來抓某不成?哼!本公知道遲早這一天會來的。”文寅放下筆氣沖沖的說道。

“不,不是老爺,街上全都在傳言說中原大隋即將出兵討伐我高句麗國了,說是要為高氏一門討回公道。”

“啊?文泰此傳言到底是真是假?”文寅大驚道。

“老爺,從城中軍兵這兩日明顯增加,城門處張貼有募兵佈告看,此說法必是真的無疑。要不老爺去朝中問問?”

“問問?問什麼?大隋出兵與否與某何干?出去做事。”

喝退家僕後,文寅重新拿起筆來,欲接著書寫,但此時心緒已經大亂無法靜心下來了。

他知道,這個訊息十有八九是真的。因為高氏與兩任大隋天子關係都不錯,在高氏統治下的高句麗國也響應大隋號召放開了兩國貿易,兩國在互通有無中關係得到了很大發展,甚至高氏榮留王高建武還同大隋天子交厚,經高建武搭橋,大隋諸如造紙、印刷、鑄陶、冶鐵等多種先進技術傳到了高句麗國,這使得國家步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恰在這時,淵蓋太祚父子不光先是派出刺客謀殺了對高句麗發展有功的高建武,還跟著直接篡奪了高氏天下。這必然會引起作為宗主國大隋的極度不滿,出兵幫助高氏重奪江山乃是順理成章之事。

“唉~高句麗國也許很快就不存於世了。吾之筆下史書竟是高句麗國最後的華章。”

想到這裡文寅有不禁長嘆一聲,他知道當今大隋年輕有為的皇帝擴張領土之心極強,很難說不是趁機尋找出兵高句麗國的藉口,從而一舉兼併了整個半島。

想到這裡,文寅再也坐不住了,不由起身,回到內屋將屬於他當朝吏部侍郎的一身官服穿戴整齊,然後出門對門房奴僕文泰喊到:“文泰,備車去王宮。”

高句麗國京城王宮。

王宮規模不大,連大隋京城皇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讓人不解的是,高句麗王宮建在一處完全與民隔絕的地方,背靠一處山坡,王宮四周樹木環繞,綠草青青,十分雅靜,遠遠看去猶如一座豪華無比而又不失莊重的中原漢家陵園一般。

王宮大殿之上,淵蓋太祚正和群臣商議著如何應對大隋即將發起的攻擊,此時的討論之聲正在高潮。

“稟王上,吏部文侍郎上朝來了。”一個小宦官來到淵蓋太祚身側躬身報道。

“哦?文侍郎總算上朝了,來得正是時候,快宣~”

淵蓋太祚並非心胸狹窄之人,相反其還頗有容人之量。雖然,文寅這個老臣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但他仍舊尊重文寅之才,即使文寅近一個月了負氣不上朝議政,淵蓋太祚也從不追究其過。今日聽聞其來朝,心中頗覺高興。

“王上,文某給王上見禮了。”

文寅邁入大殿,上前幾步躬身一禮道,算是認同了淵蓋太祚繼任高句麗國國君一事。

“呵呵!文侍郎身體無恙吧!若是病體未好,只管在家休養便是,本王不怪。”淵蓋太祚心中大喜,忙說道。

“多謝王上掛念,微臣身體已無大礙。臣在家中聽說中原大隋即將起兵來犯,臣上朝來只想來聽聽王上對此有何主張?”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