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二回 吐谷渾民族融合 突厥頡利慌退兵

“盧先生,此去晉陽但憑一番口舌之言便說的唐公李淵歸附本王,盧先生的舌頭堪比本王的30萬大軍啊!只是頗為辛苦了些。”

“主公,下官所作之事都是為臣者當做之事,談不上辛苦,若說辛苦,還屬前線正在和突厥韃虜激戰的將士們。”盧照鄰謙虛的回應道。

“嗯!說的好。本王原本是想待滅掉南陳之後在尋機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北方突厥這一頑疾的,卻不料突厥沙缽略汗趁我朝內亂竟搶先出兵南侵了,既然現在晉陽問題已經解決即內亂已平,本王欲趁此與突厥一戰,一舉掃平北方大漠,解決這個心頭之患,不知嗣昌和盧先生認為如何?”

“主公,下官以為目前徹底解決突厥還不是時候,此番只需擊退來犯之敵即可。”盧照鄰起身說道。

“哦?”楊二聽了盧照鄰之言有些詫異,隨手端起了桌案上的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末,並未出聲打斷盧照鄰。

盧照鄰見楊二並未說話,便接著陳述道:“主公,自中原諸王反叛之後,我軍歷經中原大戰,又遇朝廷太子黨篡位之亂,之後又與晉陽交鋒,如此數度用兵,兵勢已疲,不宜連續作戰;二則,當歇兵養農,鼓勵生產,讓遭受兵災之地儘快恢復耕種和收割秋糧,這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三則,若對突厥大舉用兵,勢必引發南陳北犯我中原諸州,如此中原百姓又將陷入戰亂之中,不利中原恢復。故下官以為本次對突厥只需打好反擊戰即可,使其兵退短期內不敢來犯。”

楊二聽了盧照鄰陳述的理由,不由得點了點頭,心想,看來自己還是有些著急了。若是北方突厥與南方南陳國力軍力相比,還是應該先將相對較弱的南陳滅掉之後再說攻打突厥,這樣自己也沒了後顧之憂,盧照鄰說的在理啊!

“主公,下官認同盧大人的看法,我晉陽與突厥常年對壘,深知突厥騎兵戰力之強,擊退已屬不易,若要一舉剿滅,短期內尚不現實;且突厥地域廣大,若無充分準備深入大漠剿殺突厥,其行蹤極難搜尋,剿滅極為不易,剿滅突厥當從長計議才是。”柴紹起身諫言道。

“師傅,世民覺得就算滅了突厥外患又能怎樣?將突厥滅族了,那廣袤的大漠草原便只剩下狼群了,又有誰為我中原百姓提供牛羊馬匹呢?”

“呵呵!世民說的對,突厥人沒了本王要那片土地又有何用?看來對待北方異族不能僅僅使用軍事手段,當綜合考慮才是,最起碼突厥人沒了後,便需要從中原內地組織移民過去對草原大漠進行開發才行,這都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嗯!看來剿滅突厥的時機確不成熟,此事作罷。”小李世民這句話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也是最接地氣的理由了,楊二經他這一提醒頓時便想到了後世國家大規模的實施西北、華北和東北的“三北大開發”政策,只是這一政策能得以實施的最重要前提便是從內地大量移民,而現在大隋朝最缺的就是人口。與其現在將大漠佔為己有,又棄之不管,那裡早晚又會有異族崛起。不如先放一放,先將南陳拿下,奪得南陳國的大量人口才是關鍵。當然這些治國發展理論過於前衛了些,還不宜講給這個時代的人聽,只能一步步的去作,作給這個時代的人看。

就在楊二沉浸在腦海中貫通古今的思索之中時,負責自己日常事務安排的記室官高德宏來到楊二身邊施禮說道:“主公,該是接見吐谷渾客人的時候了,軍情處指揮儉使何充大人已在外等候。”

“好,宣他進來。”楊二一聽何充來了,心中頓覺一喜,自己的移民政策一年前便在吐谷渾實施試點了,正好可以問問發展情況,這可是以後能同樣在北方大漠實施的政策。

“主公,多日未見,下官甚是想念啊!主公。”何充進門來便深切的呼喊著,讓屋中眾人不禁動容。

何充字朝見,乃是自己首批在潞州開設“招賢館”後,投到門下的一個原本有些落魄的中年學子。後經楊二親自推薦到軍情處劉文靜手下為官,最後經楊二親自選定派往了當時最為危險的敵國吐谷渾牙城為間諜,任軍情處駐吐谷渾千戶,因工作卓有成效,不光潛伏到了吐谷渾左賢王撒昆府中作了首席軍師幕僚,暗助大隋西征軍取得對吐谷渾大勝,最終協助並說服新任吐谷渾單于撒昆臣服與大隋,使得吐谷渾國成為大隋一州。何充也因功升任軍情處儉使,直接負責吐谷渾全國改造發展和民族融合工作。經他一年的努力,從關中、漢中和弘農地區遷往吐谷渾的漢族移民已經多達60萬以上,漢民佔據吐谷渾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

楊二連忙起身迎上前去,雙手扶住這個自己的心腹幕僚,眼中也同樣變得溼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