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沙家浜鎮”,於是覺得很奇怪,可細一想又覺得並不奇怪:常熟的“沙家浜”故事早已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家喻戶曉,為什麼我們常熟就不能有個真正的“沙家浜”鎮呢·我暗暗笑了,笑我的父老鄉親終於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思想變得前衛了,也懂得品牌意識了。我只在自己心裡留下了一個小秘密:其實那個叫“沙家浜”的地方原名叫橫涇,1981年改叫蘆蕩鄉,1992年撤鄉建鎮時正式定名為“沙家浜”。
我小時候曾經跟著父親去那兒捕魚捉蝦,那個地方本來就非常美,到處可見“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的景色。在我少時留下的有限的記憶中,一幅難忘的美景就在“沙家浜”。那是我初中畢業,跟著幾位船老大,揚帆走湖到蘇州城裡去,小木船穿越百里陽澄湖。正值夏季的午後,從“沙家浜”出發走水路需要半天時間,我平生第一次乘船在碧波盪漾的湖面上行駛,看故鄉的江南水鄉美景,也似乎平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麼叫“人間天堂”……夕陽下,我們的小木船在鼓足風力的一葉白帆引領下乘風破浪快速行駛在陽澄湖中,因為有帆助力,所以船上的人除了簡單地掌舵外,完全可以靜下心來觀賞身邊所有的景物。而在寬闊無邊的湖上駛行,就是幾歲的小孩也能輕鬆地掌舵。那一天我的記憶太深刻了,由於湖面特別大,你並不感覺船走得快。夕陽照射下的湖面如一幅七彩畫,風捲波光,清澈見底的湖中飄逸著疊疊翻卷的水草,似乎不停地在變幻著奇妙異趣。更有趣的是那些魚兒,它們似乎有意在我們的面前表演,時而穿梭在木船兩側與我們平行前進,時而繞過舵板忽前忽後地跳躍在水面與水底之間,那個歡樂勁兒就像一群頑皮的孩童,讓人無法放棄與它們玩耍……陽澄湖和“沙家浜”從此留在我記憶中的永遠是最美的一幅景象。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21)
� 沙家浜蘆葦蕩1995年秋,我邀著名詩人汪國真和作家畢淑敏、徐坤等友人到沙家浜時,“沙家浜”的這塊招牌似乎還略顯粗糙,除了“春來茶館”和一片蘆葦蕩之外,並沒有太多內容。儘管如此,我的這些第一次做客“沙家浜”的作家朋友們仍然興趣滿懷,激動得很。2008年,當我再次踏上這塊新四軍抗日革命根據地時,我突然感覺記憶中的“沙家浜”和想象中的“沙家浜”終於契合一致了——經過父老鄉親們的數年建設,你看:一望無邊的湖面和輕風中激情盪漾的萬頃蘆葦,原汁原味的“春來茶館”和“沙四龍”用過的迎送新四軍傷病員的小篷船,還有江南水鄉最具標誌性的青竹綠柳,漁翁垂釣,櫓聲咿呀及萬頃碧波間的鳥兒飛翔和歌童老翁的剪影……這才是沙家浜,這才是中國人想象中的沙家浜,才是常熟歷史上應有的沙家浜!
沙家浜的今天讓我這個“沙家浜人”感到了一種自豪和踏實,因為我現在可以對任何一位遠方而來的賓朋說:我們常熟的沙家浜真的很美,歷史上的和戲曲中的沙家浜就是這個樣。
我為故鄉的父老鄉親們的品牌意識感到驕傲。這才不愧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常熟人應具的素質。
現在的沙家浜不僅僅是蘆葦塘和碧波盪漾的陽澄湖了,它有一個讓我們瞭解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史蹟的革命紀念館,有一個全面展示江南水鄉民間風物的民俗館,有實景實樣的集江南水鄉建築特色的“紅石村”,更有成片綠色生態溼地的自然風景區以及水上森林公園等景物。許多著名導演把沙家浜作為影視拍攝基地,作家和藝術家們將此地作為創作基地,會“白相”的上海人更是不放過這樣的人間天堂美景,僅上海市總工會就在此建了一個同時可以接待3000人的度假村。前幾年,上海主辦的一次國際會議還把沙家浜作為分會會場,引來世界幾十位國家元首光臨小鎮。“沙家浜”因此不再僅僅屬於中國人,開始名揚海外。
常熟人把“沙家浜”的文章做得如此精彩,這與國家近年倡導的“紅色旅遊”風潮有關,但更多的還是常熟人的自覺意識。1999年時,沙家浜的景區建設開始正式形成,那時的旅遊人數一年也才十幾萬人,到2004年時,已經達到30多萬人。近3年來,沙家浜在常熟市政府統一制定的品牌戰略中更加顯現其魅力,旅遊人數連年增加,2008年超過100萬人次,旅遊自營收入達7000萬元,為1999年的50倍。2007年,國家文化部向世界推薦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蘇州有兩處,一是聞名於世的蘇州園林,二是沙家浜景區。
“我們感到特別榮幸,沙家浜能與蘇州園林共同成為國家向世界人民展示的文化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