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問題,都是同一答案,但是說完還是強調了一句:“不過我聽到接飛機的時候有人叫我‘歐巴”……我要說明,我是中國人,最好喊我小樂,李導演,當然happy也勉強都可以,‘歐巴’就真不合適了……”
聽著李小樂不斷地強調自己是中國人,香港女影迷們都越發欣賞他起來,在香港那些年輕的明星都很討厭別人叫他的中文名,認為很土,這個才華橫溢的大導演卻喜歡聽別人喊他做“小樂”,管他是不是客套,反正讓大家覺得他特別的自然,張美妮終於也露出了欣賞的神色,開始問一些關於電影相關的問題了:
“恭喜《那些年》很有希望成為香港影史華語票房冠軍,我想請問李導演,有很多香港教育專家說年輕人看這部電影是浪費時間,完全無病呻吟的記錄片,學不到任何東西,香港人應該多去支援香港人自己的電影,對此,happy哥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呢?”
“我們真的非常感謝大家對《那些》的喜愛和支援~”李小樂平靜地對著麥克風癟了癟嘴道:
“電影出來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從某種方面來看,這部電影確實很無聊,既然都大家很喜歡看,也證明就像是柯景騰那句臺詞一樣,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勞無功的,不一定非要學到什麼,我覺得時間本來就應該就是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陳龍,周星星與我的電影應該都算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美好事情吧……哈哈~開個玩笑,大哥與星爺的粉絲請不要罵我了,”
見他聳肩自嘲地笑了笑,張美妮和此時的觀眾們都呵呵笑了起來,觀眾們心裡都對李小樂口才與機智佩服萬分,記者明明想挑起他的鬥爭**,他卻輕描淡寫的捧了香港電影人的驕傲陳龍與周星星,這讓電影螢幕前看到這一幕港人對他的好感更加深了。
不得不說,現在整個香港都處於李小樂的旋風當中,李小樂出沒的各種場合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尖叫與驚歎聲。
“happy仔!!”、“真是他啊!!happy哥!!”、“李小樂!!!”……
於此同時,在臺灣,李小樂造成的熱潮也絲毫不亞於香港,而投資《那些年》,《海角七號》的臺灣新聞行政新聞局上下,則完全是陷入一陣狂歡氣氛中,那些美國請來的業內分析師齊齊跌破了眼鏡,什麼臺灣電影陷入低谷,什麼臺灣電影頻臨破產,李小樂空降臺灣僅僅一年,就創造了近20億的票房成績單……要知道去年全年臺灣電影總票房才只有19·8億……
李小樂一人就把所有好萊塢公司在臺灣經營十多年的基業給顛覆了。
華納威秀的大中華區總裁威耳遜·道森在年底對時代華納集團的述職報告裡描述道:
“2005年是我們在大中華地區的災難年,我們公司力推的所有電影都沒有達到預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內地與臺灣電影的強勢崛起,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由於一個導演,李小樂,我們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擊敗在臺灣,內地的本土電影,在他們的市場建立的絕對的優勢,可他僅僅在一年之內就讓天平重新回到了十年之前狀態,中影集團,還有臺灣新聞局和李小樂簡直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行政新聞局這個一年前還被臺灣媒體詬病的“昏庸無能”的機構,現在是全臺最被人“眼紅”的投資公司,連向來都不給政府好臉色看的自由報,都稱他們創造了“商業奇蹟”;為臺灣電影整體復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原本對於行政新聞局口誅筆伐的新浪潮派的文化領袖們,卻都不打算讓新聞局好過,他們在媒體上說:
“《那些年》與《海角七號》都是新聞局與大陸政府合作的產物,目的就是為了用大陸文化侵蝕我們電影市場~根本就不是臺灣電影,如果你們愛臺灣,請不要買票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這些所謂新浪潮的文化領袖只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而已,事實就是,因為新聞局把電影輔助金給了李小樂與魏德勝,還有沒有給這幫吃乾飯的,所以才有臺灣電影今年的興盛。
而也因為在媒體開炮讓人反感,幾位在傳統媒體上擁有專欄的文化領袖都被掃地出門,這其中就包括了王群,作為李小樂的死對頭,他不遺餘力的抹黑新聞局與李小樂的合作,最終淪為笑柄,主編們一怒之下也把他當成了出氣筒,炒了他的魷魚。
而在放映到一個月之後,隨著院線的回款,中影集團與新聞局都開始得到了票房的分成……
第455章 第455場 電影局年會
看最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