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洗耳行為不僅僅說明他的怪異,更說明他是一個簡單的人,他洗耳就是洗耳,他洗耳就是告訴堯帝他不原意做官,他根本沒有多想什麼,沒有想洗耳還可以起到宣傳炒作的效應。如果他真的想做官,想玩欲擒故縱的把戲,拒絕堯帝一次兩次就夠了,為啥每一次都拒絕呢?以至於最後一次,當堯帝說出那麼決絕的話來時,他依然不去挽救呢?至於巢父先生,許由先生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反駁他:〃你也是隱士,你說我不選擇更遠的地方隱居,那你為什麼不選擇更遠的地方隱居呢?〃
但是,許由先生沒有這樣做,那一天,他沒有再回山洞,不是他沒有臉面回去,而是他要為他選擇的生活方式做最後一次努力,他要證明給巢父先生看,他沒有騙他。他隱居就是為了隱居,他隱居就是為了過自己的生活,絕對不是什麼沽名釣譽。於是,他決定去更遠的地方,去南方的蠻荒之地,去九嶷山。然而不幸的是,許由先生終究沒有到達九嶷山,由於年事已高,他餓死在了途中。悲哉。
但民間傳說,許由先生是到了九嶷山的,現在的九疑山深處,還有個〃許由村〃,村邊還有一條〃許由〃河。據說許由先生還活了很久,甚至舜帝死了之後他還活著,最後騎著仙鶴昇天了。
▲虹橋▲書吧▲。
第6節:伯夷和叔齊,首陽山上的慷慨悲歌(1)
伯夷和叔齊,首陽山上的慷慨悲歌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兩個人,他們不是孿生兄弟卻勝似孿生兄弟,兄弟倆不僅外貌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都是大帥哥,而且思想、言行都很一致,他們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在同一張床上睡覺,出去的時候勾肩搭背,總之他們都是對方的影子。史書上記載,凡是哥哥做過的事情,弟弟都有參與,所以為了方便敘事,後來的史學家和作家在寫憑弔文章的時候都習慣性的把他們放在一起,當作一個人。這就是商朝末年孤竹國的伯夷和叔齊兄弟,納蘭秋先生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查到兄弟倆全名叫什麼,只知道伯夷是哥哥,叔齊是弟弟。
兄弟倆是很有爭議性的人物,他們並不是天生的隱士,只是在商朝滅亡的時候他們才選擇隱居這一條道路,隱得很決絕,隱得很極端。如果按照現在的價值觀念,兄弟倆是個頑固不朽的反革命分子,甚至有人說他們是大傻瓜,因為他們反對武王革命。兄弟倆用薄弱的身軀擋住了武王浩浩蕩蕩的大軍,扣馬而諫,險些喪了命。武王當然不會聽他們的,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商朝滅掉了。兄弟倆也不聽武王的,他們隱居首陽山,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孤竹國的王子
關於伯夷和叔齊兄弟的身世,史書上沒有多少記載,只是說他們是孤竹國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老二也不知道姓啥名啥,估計被司馬遷先生拋到腦後根了。
孤竹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這名字聽起來似乎挺詩意的,納蘭秋先生遐想,那裡肯定是一個到處都是竹子的地方,很適合某人拍武俠片的外景地。而事實上,孤竹國並不盛產竹子,它到底在哪裡有很多爭議,爭議比較大的是,有的人說它在今天的遼寧一帶,有的人說它在今天的河北盧龍一帶。河北盧龍還利用伯夷和叔齊的號召力,大力開發旅遊資源,撈得不少外塊。
納蘭秋先生根據伯夷叔齊兄弟後來步行去周部落投靠周文王的史料,比較傾向於孤竹國屬於現在的河北盧龍一帶,因為當時的周部落就駐紮在陝西,從河北步行去陝西可能性較大,從遼寧步行到陝西,以當時兄弟倆的老弱之軀,也實在忒遠了點。不過,孤獨二少先生還大膽的猜測,或許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孤竹國,只不過是司馬遷先生為安置伯夷叔齊兄弟倆而虛構出來的國家。孤竹國這個名字別有深意,他隱含了司馬遷先生對伯夷叔齊兄弟倆的熱愛和欽佩,司馬遷先生把他們比喻成孤竹,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人理解的孤獨的卻始終堅持自己志向的竹子。真難為了司馬遷先生。
有沒有孤竹國,孤竹國在哪裡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了伯夷叔齊這倆兄弟,孤竹國就有了靈魂。
孤竹國山清水秀,很適合養生,所以孤竹君,也就是伯夷叔齊兄弟的老爹活了很長時間,史書上記載當伯夷叔齊兄弟步入老年的時候他才把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不知道那時候老的概念是什麼樣的,起碼是五十歲以上吧,古時候流行早生早育,假使孤竹君二十歲的時候生下兄弟倆,那麼到他退位的時候,應該七老八十了。要是換做別的國家兒子肯定會暗地裡罵自己的老爹老不死了,霸佔王位那麼久。
幸好孤竹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