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爾納一生寫過五六十本小說,其代表作為《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和《神秘島》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
儘管凡爾納將自己僅僅定義為一名作家,可一直以來,全球地理學家協會認為凡爾納是海底航行和地心旅行的發明者,併為他創造了“幻想地理學家”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稱號。他在很多書中構想的奇特地域環境,都被近年來的探險家證明是真實存在的,當然也包括“地心海洋”這件事,即著名的“亞洲不規則大發現”。
林軒一旦做了決定,馬上行動起來,沿著階梯一路奔行下去,不再有任何顧忌。
他的腳下在動,腦子也在飛速運轉,把“亞洲不規則大發現”的內容重溫了一遍。
那一理論起源於美國科學家對地球內部的一次三批次、八波段深度掃描,掃描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在東亞的地底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其水量相當於北冰洋。在物理學上,如果用錘子敲一下桌子,就會產生一個震動波,從敲的地方向四周傳播,並迅速衰減。同樣,透過研究地震波的衰減資料,地震學家可以知道地下岩石的堅硬程度,並推測出溫度、含水量等一系列資料。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地震學家維瑟遜和他的學生一起分析了近60萬份地震波圖,進而建立了地幔中地震波衰減的三維模型。他們發現,在東亞下面的地幔裡有一大塊區域會讓地震波大幅衰減,但波速的變化卻很小。按照物理學常識,那地方只有存在大量水才可以產生如此的效果。
維瑟遜在華盛頓召開的全球地理學精英大會上親口說過:“水可以減慢地震波的速度,也可以大幅減弱地震波的強度,種種跡象可以顯示亞洲地下的岩層中包裹著一個與北冰洋等大的地下海洋。”
在他的理論中闡述,這是人類首次在地幔裡發現如此巨大的水體,維瑟遜的很多預測計算認為,理論上說,當海底的冰冷岩層沉入數千英里地下的地幔當中時,地下深處的高溫會將岩石當中的水蒸發出來。當岩石中的水隨著海底岩層一起下沉時,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開始上升,岩層開始變得不穩定,就失去了內含的水分。然後水就開始上升進入疊加區域,那裡變成了水飽和區。但是,那個位置看上去仍然像是固體岩石,而不是像地面海洋一樣巨浪滔天。
維瑟遜將這個新發現的地下結構稱之為“亞洲不規則大發現”,亞洲歷來地震頻發,該結構應該要負主要責任。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蓋著,這些水有著許多的作用,其中一項就是為大陸板塊的移動扮演“潤滑劑”的角色。當亞洲地下的水脈都變為水飽和區之後,就完全失去了潤滑劑的作用。
林軒絕不排斥“地下之海”的設想,因為他曾經歷過雄巴村的寒潭事件,並親身下寒潭去探索,進一步發現了那巨大的水底結構。
就在一小時前,他無法突破凝滯空氣的場景與當時無法突破水底氣泡的經歷何其相似?
直覺上,他認為兩者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絡。換句話說,地球上存在的某些奇怪現象,僅有地域上的差別,那些現象本事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麥田圈、巨石陣、魔鬼區、金字塔、消失古墓、殺人叢林等等,既可以出現在埃及沙漠,又可以出現在南美雨林或是北美荒原,其本質完全相同。
廣義來看,造成那些奇怪現象的原因也應該是相同的。
譬如埃及金字塔與瑪雅人金字塔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百慕大魔鬼海洋三角洲與中國西北無人區的“吞噬一切行動物體不留痕跡”是相同的,南美洲最尖端的漢巴爾道懸空殺人黑洞與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上空的火焰黑洞亦是相同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太多太多,舉不勝舉。
更進一步說,以上僅僅是空間不同而本質相同,縱觀人類歷史,遠古時代的某種超自然現象與今日的超自然現象也如出一轍,近代存在的著名“蝴蝶效應”,在遠古時代已經無數次發生過。
有一個被舉過很多次的例子可以證明以上的觀點,《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明確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