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3部分

瞬間閃過一個念頭。

西南,儒學?

天子削減平王俸祿,貌似就和他在貴州私設學校有關。

永樂帝對士大夫們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發出來。陳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個引子。

孟清和頓時一個激靈。

瞄一眼永樂帝,難怪國公爺和他說,西南的事不必操心了。永樂帝想收拾誰,即使是親生兒子,也只能乖乖洗淨脖子等著挨刀。

如果沒猜錯,他該怎麼做?繼續保持沉默,還是適時的遞把刀子?

在場眾人,好像都沒意識到天子的根本意圖。還是說,心中有了猜測卻故意裝傻?

在場之人,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鐵桿。永樂帝要向士大夫開刀,基本不會朝他們下手,或許還能借機解決幾個對頭。以這幾位平日裡的作風,未必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但似乎,夏元吉和楊士奇等人可以裝糊塗,孟清和卻不行。

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給皇帝遞刀。

想繼續立足朝堂,就必須有敵人。沒有敵人,也要為自己樹立起敵人。

滿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說好話,是想作甚?

學習王莽?

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幾條裂痕,更利於抱緊朱棣大腿。

想到這裡,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

“講。”

“臣以為,學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師範得人,而後學有仰賴。今四夷平定,八方來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幾。西南邊陲之地,雖士子有向學之心,然學規簡陋,師資平庸,不副其所望,縱學有數載,亦難成才。徒耗費時光,辜負朝廷興學教化之美意。”

話到此處,孟清和頓了頓,朱棣頷首,夏元吉楊士奇等人也面露贊同之色。無論對孟清和本人是什麼看法,這番話都說到了眾人心裡,相當符合實際。

“繼續講。”永樂帝道。

“是。”孟清和清了清嗓子,“幸甚,陛下聖明,擇英才巡察四方,上奏學校諸事。”

之前是擺事實將道理,這句話就是明晃晃的拍龍屁,還拍得相當自然。

朱棣被拍得很舒服、

夏元吉和楊士奇八風吹不動,胡廣金幼孜卻是嘴角抽動。

自永樂三年,翰林院一直忙著修書,對孟伯爺的種種壯舉,多是耳聞,不得親見。現如今親眼目睹,不得不承認,單是這拍龍屁的功夫,尋常人都要學上一段時間,還未必能得其精髓。

孟清和不在意旁人怎麼想,宦官和錦衣衛之友的戳都蓋了,佞臣?小意思!

“臣以為,學校之重,首重學官儒師。學有明師,縱陋室亦可成飽學之士,出翰墨之才。”

朱棣終於笑了,“以爾之見,儒師當如何擇選?”

“回陛下,臣聞山水之間有名宿。”

“哦?”朱棣又習慣性的開始敲手指,“爾言以朝廷徵兆?”

“臣以為,可佈告天下,示民以朝廷增設儒學,廣徵儒師之事。”孟清和道,“佈告當言學子求學之心,朝廷廣宣教化之意,應徵者,必為高雅清明之士。”

說者似不覺,聽者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應徵的就是高士,不應徵的是什麼?

“還可令民間推舉,將宿儒德才之名列於佈告之上。”是真的民意推舉,還是錦衣衛暗箱操作,單看朱棣意向利。

夏元吉楊士奇等人倒吸一口涼氣。

推舉?還要列名?

黑,當真是黑!

朝廷徵辟為官,不應召,還可說是淡泊名利。

民意推舉,廣佈天下,若是置之不理,沽名釣譽四個字百分百砸在頭上。更會被人懷疑一身學問的真實性。

確有實才的話,為何不應召?又不是到朝廷做官,而是到儒學中教書育人,教化蠻夷。功在千秋的好事,卻要推拒,除了才學不佳,怕漏了底子,還有什麼解釋?

黑成這樣仍不算完,孟伯爺仍在繼續挖坑。

“若仍有清高之士,其俸米可歸於學中,以獎勵聰慧勤奮之學子。”

清高?不沾染銅臭?

好,不給你發工資,改作學生的獎學金,保證兩袖清風,還有什麼話好說?

到儒學中不認真授課,無異於自毀長城。

抨擊朱棣?百姓的口水就能把人淹死。這般為民著想的聖德之君還要抨擊,簡直沒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