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人一再保證中朝使團“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孫綱一行人終於踏上了日本國土。
第一次來到了日本的首都,這座大城給孫綱的感覺卻遠不如“天子之都”的北京繁華,木構的古建築和一些看上去不倫不類的西式建築混雜在一起,街巷狹窄,房屋低矮,又歷經了戰火的洗禮,顯得殘破不堪,中國海軍對這裡的炮擊其實並沒有傳說中地猛烈,只是苦味酸炮彈引發的大火確實給這座以木構建築為主的城市造成了不小的破壞,雖然經過了一定地修理。現在在街上行走,孫綱依然能看到很多地方有被大火焚燒過的痕跡,周圍沒有多少行人,街道顯得冷清而肅殺,走在街上的人望著這些“奇裝異服”的清國人和朝鮮人,臉上卻看不出任何仇恨和憤激之色。
只有無盡的冷漠。
原先張蔭桓擔心日本人見到中國人和朝鮮人不衝上來向他們撇石頭就不錯了(他老人家腦袋上回被日本人一石頭打的那個青包在他的“心裡”現在還沒消),孫綱都讓林文昊等護衛和衛隊做好了戰鬥準備,一旦日本人找事就毫不猶豫地開槍,孫綱說了。“不用客氣,打死了算本大人的”,連金舜姬都把自己的金手槍別在了腰上,準備隨時開火,可現在看來是用不著了。
孫綱向來護送他們前進的英國衛隊軍官瞭解了一下現在東京的狀況,這位軍官告訴他,英軍進入東京後日軍幾乎沒有抵抗就放下了武器。英軍很順利的佔領了全城。日本警察還上街幫助英軍維持秩序,現在城市的治安很好。沒有發生什麼惡性事件,日本政府現在已經完全處於英軍的控制之下,經過英國的邀請,法德俄美等國使節已經到了,因為來的都是重量級人物,英國把各國使節安頓在日本皇宮地別苑,現在他們去的地方就是那裡。
據這個英國軍官講的,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現巴巴從國內趕來,法國外交部長戴奧菲爾。德爾卡塞也來到了日本,德國派來的是外交大臣德皮洛夫,俄國是外交大臣洛巴諾夫來談判,美國也是國務卿海約翰親自出馬,從這架勢就可以看出,這些國家對日本問題的重視。
如果加上大清和朝鮮,那可就是“七方會談”了,孫綱在心裡暗暗想著,不由得失笑,也有一絲高興。
這次會談表明,經過兩次對日作戰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大大的提高了。
對安排他們住在日本皇宮裡的大英帝國地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也很是讓孫綱在心裡鄙視了一下。
以商業立國的大英帝國這次對中國如此的重視,其實也表明了大英帝國現在因為“手”伸得太長太遠,面對世界新興強國的挑戰,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從英國的角度考慮,在日本已經無法替英國看住東方的形勢下,中國有人數眾多地陸軍和擁有四支艦隊地強大海軍,如果能夠成為英國在東方的盟友,以中英兩國之力,擋住北極熊咄咄逼人地攻勢是完全可能的。
可對孫綱來說,把中國綁上英國的戰車,會對中國以後的發展有利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他出的這個“親英”而不是“聯英”的主意,裡面是很有說道兒滴。
但對於拉攏德國對付俄國,又不引起英法的猜忌,這當中的火候,確實很難把握。
看情況再說吧。
在英國人的“殷勤招待”下,孫綱一行人舒服地住了下來,為了防備日本人玩陰的,孫綱婉言謝絕了英國人讓日本藝伎來“接待”中朝使團的“好意”,他不是不知道這幫“藝伎”是怎麼回事,而是怕她們會藉機刺探情報,從而造成極為可怕的後果,日本明治維新得以弄成,其實這些藝伎是出了大力的,德川幕府最後的失敗,和這個“色字頭上一把刀”也是絕對有關係的。
日本藝伎的起源可追溯到德川幕府時期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藝人。18世紀中期,藝伎作為一種職業被合法化,其職業規範和習俗也隨之確立,只賣藝不賣身的行規被廣泛接受,表演的專案也逐漸增多。到了德川幕府中期,藝伎主要服務於作為統治階層的武士,後來又把新興的商人階層作為主顧。
日本的藝伎多來源於喜歡這一充滿浪漫情調行業的女子,許多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家庭也以女兒能進入藝伎這個行當為榮。她們接受專門的訓練,學習的內容大到詩書、舞蹈、琴瑟、茶道、書法、插花、談吐、裝扮,小到如何優雅地開啟推拉門、如何走路、如何鞠躬和斟酒等生活禮儀。經過十分艱辛的培訓課程後,她們要做到優雅甜美、知書達理、服飾華麗、擅長歌舞,學會察言觀色,對一切男人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