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下,我軍與敵軍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軍52。7萬餘人,殲滅偽軍118。6萬餘人,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解放區遍佈19個省區,我軍由戰爭開始時的5萬人發展到120萬人,民兵達260餘萬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解放戰爭開始後,毛澤東指揮人民解放軍,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長期擔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職務,包括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兼國防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等,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病逝。 (徐永漢)
第七部分梅津美治郎 大將(1)
梅津美治郎(Umezu Yoshjiro,1882—1949),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末任參謀總長,侵華戰爭的罪魁之一,法西斯戰犯,最高軍銜為大將。 1882年1月4日,梅津美治郎出生在日本北九洲大分縣的農民家庭。7歲時,父親亡故,母親帶著梅津和其兄改嫁到大分縣豐後高田町的是永家。 1897年9月,梅津考入熊本陸軍地方幼年學校。1902年5月,從中央陸軍幼年學校畢業。1903年11月,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04年3月,被任命為少尉,分到第1步兵聯隊任職。1905年6月晉升為中尉。在此期間曾參加日俄戰爭,因作戰有功而於1906年4月獲得1枚勳章。1908年考入陸軍大學,1911年11月畢業。1912年3月晉升為大尉,任第1聯隊中隊長。同年6月,調任參謀本部部員。 1913年4月,梅津調任駐德國使館武官,兩年之後,改任駐丹麥使館武官。1917年5月,奉調回國任參謀本部部員。1918年6月晉升為少佐。1919年第二次前往歐洲。同年11月任駐瑞士武官。1921年6月又回到參謀本部任職。在此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梅津雖然未直接參加這次戰爭,但此次大戰為他研究軍事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1919年4月,在第二次去歐洲之前,由當時任參謀本部第1部部長的宇垣一成做媒,梅津與當時很有名氣的法官木場貞長之長女木場清子結為伴侶。木場清子1925年12月17日死於結核病。此後,梅津一直獨身。 1922年2月,梅津晉升為中佐。同年3月調入陸軍省任軍務局軍事課高階課員,併兼任陸軍大學軍制學教官。 1924年12月,梅津晉升為大佐,前往第3步兵聯隊,任聯隊長。1928年8月調任陸軍省軍備局軍事課長。1930年8月晉升為少將,調任第1旅團旅團長。 1931年8月,梅津出任參謀本部總務部長,負責擬定陸軍編制和主管參謀人事工作。當時東條英機在梅津領導之下擔任編制動員課課長。從此時起,兩個法西斯分子便開始了合作。 1934年3月5日,梅津出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在任職期間,他率兵侵略我國華北,接管華北四省,建立“自治政府”,簽定何梅協定,殘酷殺害華北人民。1934年9月,梅津晉升為中將。1935年,日本侵略者為了進一步控制華北地區,藉口中國當局援助東北義勇軍孫永勤部進入灤東“非武裝區域”,5月底由天津駐屯軍參謀長酒井向國民黨正式提出抗議,並從東北調遣日軍入關,進行武力威脅,迫使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6月9日,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向國民黨政府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提出“覺書”,並限三天答覆。何應欽在秘密同日方協商後,於6月10日答應日軍的無理要求,並同梅津簽定了“何梅協定”。該協定主要內容是,取消河北境內國民黨黨政機關;撤退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在河北的一切駐軍;撤免日方指定的各國民黨官吏;取締一切反日團體,禁止一切抗日活動。該協定使中國喪失了河北的全部主權,為日軍向華北地區發動全面進攻開啟了方便之門。 1935年8月1日,梅津調任仙台第2師團師團長。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了皇道派軍官企圖殺死首相岡田及有關元老的軍事政變。事變發生後,梅津在仙台立即給陸軍省發去電報,強烈要求對叛亂實施鎮壓,並表示本師團已經做好隨時出發討伐叛軍的準備。當時,日本局勢非常混亂,在17個師團長當中,只有第2師團的海津中將和第6師團的谷壽夫中將向陸軍中央機構表示了明確態度。梅津的明確態度,對陸軍中央處理二二六事件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