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同期的櫻花,共同綻放在海兵學校的校園。仰望被夕陽染紅的大洋,只有勇者得以生還!我們都是同期的櫻花,共同綻放在海兵學校的校園。我們曾經答應一同赴死,誰也不會丟下戰友獨自離開!我們都是同期的櫻花,我們的日子總是緊張充實。我們會從容奔赴血與火的大洋,也許有一天,在那高山神社裡,我們會一同在花枝頭綻放上迎接春天!”
旋律優美歌詞以決然的歌聲隨著鹿兒島海軍學校學員們軍靴聲,一同在鹿兒島的清晨裡迴盪著,當他們從村邊經過時,早起的孩童們大都目帶崇拜、羨慕的神情看著這些威風凜凜的海兵學校學員們。
騎在馬上的桐野利秋在晨操的學兵經過時,於馬上行著軍禮。他知道這首校歌是出自西鄉隆盛的手筆。不知怎麼,他聽到這首歌,竟然想起了中國的《詩經?秦風》裡的詩歌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桐野利秋的文化程度本來不高,西鄉隆盛曾經不止一次的發出“利秋要是讀書多一些,我就比不上他啦!”的感嘆。桐野利秋得知後,便開始努力讀書,而自己的愛女桐野千穗之所以文采斐然,其實也是因為自己讀書不多,將希望寄託在了女兒身上的關係。
海兵學校的這首歌說的是戰友之情,海軍與陸軍不同,在等級森嚴的海軍中,“海校同期”就意味著一層超乎戰友關係的親密之情。代表了一種“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同袍之情。
“日本的軍隊,必須要以必死的勇氣在戰場上迎擊敵人!”
捨生求死!
或許這正是鹿兒島海兵學校的創立者西鄉隆盛所追求的,無論是海軍或是陸軍,必須要放棄生的希望,以必死之心迎戰。
軍人的職責是什麼?是保衛祖國、是奪取勝利!然而,在海軍這裡,戰爭的目的成了死亡。像櫻花一樣凋零,是最華麗的死亡方式,然而,這樣的死亡,真的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嗎?
桐野利秋在心下思索著,一夾雙腿靴根部馬刺刺著馬腹,黑色的戰馬便朝著海兵學校跑去,今天是海兵學校第一期學員結束軍訓,正式成為海校學員的一天,作為校長的西鄉隆盛要去主持開學典禮。
鹿兒島海軍學校在今年建校時,本是日本航運公司辦立的商船學校,為公司培訓高階水手和船長而建的商船水員培訓的教育機構,兩年前在經鹿兒島縣政府批准後,隨後在鹿兒島徵地動工建起了校舍。
從一開始這所學校就和普通的商船學校不同,他的校舍完全仿造英國,校舍亦是由英國設計師規劃設計,而且從教學樓到再到宿舍,不是一般學校所能相比。甚至於為了確保學校的學習環境,在徵地時學校即和周圍的地主、農戶都簽訂了協議,學校周圍的土地絕不能用於建造酒館,妓院以及其他一切可能使人腐化墮落的場所。
不惜工本建立的學校,自然不會是商船學校,實際上從一開始,這裡就是按照海軍軍官學校規劃設計的,而提出這個建議的便是西鄉隆盛,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比任何人都明白,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防中最薄弱的環節在什麼地方。
“建設一支海軍,需要的東西很多,比如起碼要有軍艦,要有操縱軍艦的人員和這些人員如何構成的組織。一般來說這三要素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軍艦,但其實軍艦問題是最好辦,最簡單的。只要拿得出錢,什麼都能買的到。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的造船公司都鼓著勁在全世界明爭暗鬥,只要有錢,什麼最新式的軍艦都買得到,困難其實是人員培養訓練、整編和組織。”
“軍艦因為軍官才有精神,沒有軍官,則水兵將無所作為。水兵無所作為,則艦船也就成了無用的廢物。而海軍軍官所必須掌握的深奧學術的練成絕非容易之事,所以當前一大緊要事項就是儘快創辦學校。”
“訓練一名陸軍軍官,半年的短訓後,他們便可以在軍隊和戰場上成長,但是海軍不同,海軍是技術軍隊,沒有幾年的時間絕不可能訓練出合格的海軍軍官的。”
這是在“徵臺”失敗,西鄉從道被斬首的訊息傳來後,西鄉隆盛痛定思痛,說動鹿兒島縣政府出資,把商船學校改成了海兵學校,為了保證建設資金的充裕,西鄉隆盛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大筆俸祿。
事實上,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在“富國強兵”方針的指導下,極力效仿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海軍建立近代海軍。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