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民主史上,以法國革命為代表的大陸模式是一種激進革命的歷史,他們滿懷理想地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社會公正等目標;而英美模式是保守的緩進改良的歷史。可是,如果考察200多年來歐美各國的政治變遷,考察自由、平等、民主、社會公正等價值的實現程度和前後對比,就會發現,英美模式導致的變化程度,並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也是天翻地覆的變遷。之所以給人保守緩進的印象,無非是因為反覆小,血流得少。這正是英美模式成功的地方。而這種成功,至少有一半得歸功於人們對程式、對規則的尊重。
美國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來自分散的13個州的代表,既代表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利益,又互相之間不熟悉,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他們關起門來幾十天,居然成功地制定了人類歷史上最出色最智慧的第一個成文憲法。後人們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稱之為“費城的奇蹟”,是“上帝親自幹預的革命”。
“費城制憲會議”為什麼會成功呢?
會議一開頭,第一件事,他們制定開會的程式和規則。發言、提案、附議、修正動議、表決等等,大家公認一套規則。遵守規則的後面,是這些革命者的紳士風度和榮譽感。有規則而且守規則,是制憲會議成功的第一個條件。
然後,他們選出了主持會議的主席,大家都服膺的前大陸軍隊總司令喬治·華盛頓。
華盛頓是一個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還重的人,嚴以律己,特別講究細微末節,服從規則到了刻板的地步。整個制憲會議期間,幾十天裡,華盛頓天天在主席座位上,憑他的威望、尊嚴和對權力的恰如其分的使用,保證會議一天天地按照規則進行。這是制憲會議成功的第二個條件。
在制憲會議上,華盛頓自始至終沒有發表過一點點意見,因為他知道,由於他的身份和威望,只要他開口,代表們就會把他的話看得很重,反對的意見無形中就會受到壓制。還有一個原因是出自他謙虛的本性,他知道自己所持的觀點很可能一點不比別人高明,別人也許有更好的構想。以後在第一任總統任內,他也經常這樣,沉默地聽別人的意見,表現得“不自信”。我們如今回頭看歷史,近代史上幾乎所有人禍,無一不是出自有權勢的人過分自信。
只有一次華盛頓發了火。會議一開始大家約定,為了防止外界的猜測和謠言,這是一次秘密的代表會議,誰也不能向外界洩漏會議的爭論。所有人的筆記必須妥加保管,不可丟失。可是,有一個代表不小心將筆記失落在走廊裡,讓人揀到交給了華盛頓。華盛頓在下一次會議時,非常嚴厲地責備了這種疏忽,然後把筆記放在桌子上,讓失主自己取走。
正是這種在規則面前謹慎謙虛的態度,使制憲期間的各種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利益都能和所有代表見面,從而為妥協創造了條件。制憲會議的成功是妥協的成功,正是程式和規則使妥協成為可能。
還有一個人對達成妥協起了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4歲的本傑明·福蘭克林。福蘭克林不僅是老資格的革命家,而且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作家和思想家,還是費城人都很熟悉的成功的商人。在制憲會議爭論得不可開交,眼看著就要散夥的時候,福蘭克林提議,請一位牧師來,帶領大家祈禱,祈求上帝幫助大家,驅散大家心裡“唯我正確”的邪念。
在“自我”之外有所敬畏,對“自我”能夠反省,代表們不再“唯我正確”,這是制憲會議成功的第三個條件。
縱觀英美300年的歷史,他們穩定的進步,國家的強大,人道、人性和人權的張揚,以及民眾的福祉,其要點說穿了並不複雜,就是在議會廳裡透過民主程式解決問題,而不是訴諸於街頭的流血。
而議會廳的成功,關鍵是規則。這對我們也一樣。什麼時候,大家靠公平規則來議事決策,而不是靠實力和謀略來獲取成功的時候,事情就好辦了。
第三部分 讀書(一)美國的鎮國之柱——聯邦最高法院(1)
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位於波托馬克河邊,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交界的地方。作為聯邦政府主要機構的所在地,這個城市有很多值得觀光客停留的地方。除了膾炙人口的國立斯密松寧博物館系統,以及一系列聞名世界的紀念碑紀念堂以外,聯邦政府的各大機關也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國會大廈、總統府邸白宮、國防部五角大樓、聯邦調查局大樓、還有國會圖書館、檔案館,都向公眾開放。這些藝術博物館也好,紀念館也好,凡是聯邦政府的機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