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的原材料,因此讓日本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日本此時開始大力發展對外出口,而主要的出口國家也就是美國、英國等國家,主要是美國。
美國雖然買日本產品看上去是吃虧了,但美國能夠透過其他手段把錢弄回去,貸款就是其中一種手段。
同時日本為了抗衡中國,已經允許美國資本進入日本大規模投資,也就是說,美國銀行可以在日本大量放款,從而讓日本無比繁榮,養肥了再宰。
日本人在建設上也是很瘋狂的,在美國看來,這確實是一頭好苦力。
英美日三國分擔了軍艦建造任務後,很快就將這一建造計劃實施了下去。
……
1922年,除了海軍上有爭議外,其他的都比較祥和的模樣,各國都開始潛心發展,以應對未來將要爆發的更為殘酷的大戰。
中華帝國在922年同樣如同往年一般瘋狂的建設,由於中華帝國的人才培養方面逐漸顯現出了成果,以及多年對技術工人的大力培養,使得中華帝國在很多領域的產能猛增。
例如鍊鋼方面,中華帝國於1922年的產鋼量成功突破1億噸大關,已經直接超越了美國。
然而在報告數急中,產鋼量卻被降到了8000萬噸,等於是去年只增長了1500萬噸,而美國此時的產鋼量有9300萬噸。
在經濟發展上,中華帝國在1922年的國民總產值達到了2600億亞元,而美國在1922年的國民總產值只有1150億美元,中華帝國大有要把美國遠遠甩到屁股後面的發展趨勢。
但在報告資料上,中華帝國的國民總產值被降低到了2200億亞元,相當於1100億美元。
1922年美國經濟總量增長了15,而中華帝國依舊按照每年30的速度向前增長。
不過美國的經濟發展有個特點,那就是在新興領域增長速度非常快速,而中華帝國在新興領域增長速度反而沒有美國快速。
雖然中華帝國在國民生產總值上超越了美國,大大部分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一些比較普通的消費專案。
基礎建設上也就是道路、電力、房地產等方面。
相比之下,美國是一個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的國家,此時開始刺激經濟發展,所以新興領域發展速度飛快。
例如汽車製造,美國的汽車市場卻是迅速火熱起來。
而中國是一個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的國家,所以經濟增長靠雖然也靠新興領域,但傳統領域佔比很大。
如果要說具體區別在哪裡,從國民上可以看出。如果美國人現在有一筆錢,可能會去買汽車。而中華帝國居民手上若是有錢,可能先選擇蓋個房子,買點傢俱什麼的,等那些生活必需品都不缺了,再去買汽車。
以中國目前這樣的狀況來說,也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正如那個賣鞋的故事,有兩個業務員到非洲去賣鞋,結果一個業務員灰溜溜的跑回去說非洲人根本不穿鞋子,那裡沒有市場。另外一個業務員興奮的跑回去說,太好了,非洲人都不穿鞋子,那裡有廣闊的市場。
以中華帝國當前的狀況,不夠理想的地方確實有,但卻也有好處,那就是國民會很勤奮的做事。
此時的中華帝國,只要肯辛勤工作,那麼賺到錢買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什麼的都是很容易的,如房子和一些傢俱、電器之類的,都不是太貴的東西。
所以這些市場的存在,就有足夠的內需的拉動相關產業,而當完成了這些生活必需品購買之後,汽車就會成為新的生活必需品。
美國的在新興領域的增長比例雖然比中華帝國來得大,但人口畢竟有限,雖然比例比中國大,但中國的經濟總增長達到30,你美國的兩倍。
就如汽車製造業來說,美國的汽車製造業雖然發展快,但畢竟中華帝國的發展速度更快,畢竟中華帝國主要的汽車是貨車製造,而美國則是以小轎車為主。
總的來說,中華帝國在1922年依舊在藏拙,而一邊又大力挑起海軍軍備競賽,造船廠已經開始造空殼艦了。
同時中華帝國在1922年鋪設了2萬8千公里的鐵路,比全年少了2000公里,夏鈞已經開始一定程度的剎車了,沒有讓鐵路鋪設速度無限膨脹下去。
美國政府看到中華帝國1922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頓時放心下來,認為總算是穩住了對中國經濟的總量優勢。
以美國資本家們的顯意識來看,他們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