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衙門都在鼓勵生育,提升繁衍能力……”
辰凌微微點頭,人口和糧食,是重中之重,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需要雄兵百萬,還發動兩百多萬民眾運糧和生產,當時整個戰國人口只有兩千多萬,秦國就獨佔五百萬,但是發動那麼大的戰爭,五百萬人口也顯不足,於是秦王嬴政就下令全民皆兵,所有百姓隨時接受調令,為國家出力,無償徵發,濫用民力。
這種粗暴、剛性的做法,是統一六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使得秦國有能力,完成了橫掃六國的偉業,當然,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粗劣無人道的手段和性格,同樣促使了秦國不愛百姓,橫徵暴斂,被萬千勞苦大眾不接受,誘發起義推翻。
目前燕國只有兩萬多萬人口,至少還需要一倍的人口數量,才有希望贏得統一戰爭。
如果只靠燕人來繁衍,這只是一個途徑,而且見效慢,為何?一是因為這個時代,醫療條件和水平太差了,嬰兒存活率很低,一家生十個,最後能擺脫疾病、瘟疫生存下來的,還不足一半,另外,成長起來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至少十七八年後,才能被徵入伍。
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搶人口,讓中原越亂越好,把更多的難民和六國子民,遷徙到燕國來,經過數年的文化洗禮,使這些人逐漸把燕國當成自己的捍衛的國家,歸屬之心很重要。
待樂毅講完,劇辛上前道:“啟奏君上,燕國六大軍區整編完畢,武將調動,戰馬匹配完成,軍區駐紮地正在建設中,目前國內已經徵兵入伍四十萬,再多,糧草和人口都暫時無法支撐了。”
辰凌明白這個意思,兩百多萬人口,其中燕國本土人,只有一百六十多萬,有三四十萬人馬,可以說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當兵的,這已經是極限了,再多都是良莠不齊,年紀差齡太大,戰鬥力必然會受影響,而且燕國剛穩定一年多,糧草儲備有限,光著六大軍區,四十萬兵馬,每天的消耗,都是龐大的數目。
“四十萬兵馬,保家衛國,抵禦外敵是夠了,暫時不必徵兵了,讓更多的勞動力能耕作、搞經濟建設,六大軍區要訓練精兵,不要混編在一起訓練,按照年齡和身體素質,分成特種兵、精兵、普通士卒、庸兵幾種,暫時每兩年進行一次徵募兵員,然後把庸兵裁掉,按照服兵役年紀,把不同兵種的年齡範圍確定好,普通士兵,五年進行一次更換,精兵十年一次更換,退役回家,發放退役金等,提高軍人的待遇……”
辰凌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劇辛以及朝廷武將進行一番灌輸,最主要是精神控制,準備在各大軍區,展開嚴格訓練和政治思想教育,每個士兵灌輸‘保家衛國、忠於朝廷’的思想,只要能看到的地方,都拉起橫幅,寫上‘忠於國家、忠於朝廷、忠於燕王、忠於人民’的字樣,用思想武器,把軍人服從命令的天職和忠君愛國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
范雎對鹽鐵、紡織等行業稅收和坊市等進行彙報,暫時他作為掌管財政的官員,對這些頗有造詣,擬定了一些調動市場、與番邦貿易的條例,能使燕國每月獲利不少賦稅。
辰凌對水力裝置很上心,不過這件事屬於高度機密,只能在朝會之後,才能詳細詢問了。
這時蘇秦又把當前中原六大國形勢講解一番,秦、魏、齊、楚、韓、趙的動靜,經過一年多的征戰,齊魏趙楚四國均有大收穫,消滅了臨近的小國,但是同樣消耗巨大,兵員、錢糧都傷了元氣,幾年內都要進行休養,暫時無力征討宋國,使得宋國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辰凌聽過之後,瞭然於胸,一腔熱血,感慨說道:“幾年之後,七雄爭霸的日子即將到來,這段時間,我燕國要勵精圖治,加快經濟、國力、軍事的發展,等下一次中原烽火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大爭之世登場,那時候,一場戰國的洗牌角逐,才真正上演!”
第0718章外交之策
辰凌回朝之後,幾次組織軍機大臣,商議國事,繼續推進變革,把法律完善,各種獎罰制度,農耕制度,坊市收租等,有條不紊,番邦諸侯也多來燕國貿易,使得國庫開始充盈起來。
要不是燕國數百年來,歷代君王不斷積攢,偷偷建了一個寶庫,被燕昭王用來變法的基礎,否則,沒有那些金銀珠寶,很難這麼快實施。
戰國時代,各國軍隊雖然有正規軍,但大多還保持著春秋耕種收糧,其它時間備戰的狀態,除了都城禁衛軍,地方的駐軍更是靠自給自足,閒時回家務農,自備糧食和武器,等到有戰事時再歸隊。
各國的軍隊沒有俸祿,都是義務兵賦,受傷致殘或戰死,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