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11個炮兵旅、3個鐵道工程旅、2個鐵道炮兵旅、7個輜重旅,總兵力112萬人。
從一戰開啟後,帝國在全國各府都設有新兵營,訓練新兵,以半年為一期抽調新兵,加上重新徵調一些退役兵組建新編團。
團一級的軍官,帝國還是不缺的。
到1915年底,帝國組建了224個新編團,增兵74萬。
派往歐洲的帝國第一遠征軍由馬爾託斯將軍擔任司令官,趙庭柱擔任副司令官,陳其採擔任參謀長,總編制是4個整編步兵師、3個常規步兵師、2個炮兵旅、2個輜重旅、12個新編團和1個新編工兵旅,總兵力21。3萬人。
在非洲的帝國第二遠征軍由張孝淮擔任指揮官,總計是一個整編師、4個常規步兵師、7個新兵團,這邊的軍事壓力很小,最大的敵人只是非洲的氣候環境。
最初根據中央軍部和法國總參謀部之間的協定,帝國第一遠征軍原則上不參加直接前線作戰。而是在二線戰場負責協同作戰,以及對義大利作戰,結果義大利在帝國第一遠征軍抵達歐洲之前就轉投協約國陣營,最後在英法德要求下,第一遠征軍轉入義大利駐防,說是協助意軍和奧匈帝國開戰,不如說順便監視意軍。防止意軍反覆無常。
義大利的軍隊真是很差勁。
德國人曾經說,打敗意軍只需要3個師,佔領義大利需要10個師。做義大利的盟友則要100個師,這話真他孃的沒有說錯。
帝國第一遠征軍只有21。3萬人,卻要為意軍擋住奧匈帝國的15個步兵師。而奧匈帝國總計進攻義大利的部隊也只有40個師,因為第一遠征軍傷亡較重,第二遠征軍還臨時抽調了兩個步兵師和三個新編團前去救援,帝國在1915年12月之前,繼續派遣了30個新編團前往歐洲和非洲補充兵力損耗。
對於宋彪而言,在英法對中國沒有足夠重大的讓步和優惠之前,他只會在歐洲和非洲戰場保持三十萬兵力,其中1/4是在非洲搶地盤的,特別是德屬東非,他佔領之後就不會走的。
乘著這段時間的混亂。帝國海軍還在新加坡北部和曾母暗沙西部的廖內群島建立了海軍補給基地,原本還想在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佔了位置,結果被英國看穿了用意,堅決不同意帝國海軍這點小貨色也到處霸佔島嶼,硬生生將帝國海軍給擠出局。但是同意帝國在蘇丹港保留一個海軍基地和物資中轉站,便於帝國利用蘇伊士運河向地中海和法國運輸軍火物資。
帝國海軍實力太孱弱,別看表面上有37艘巡洋艦的作戰實力,其實一大半都是2000噸至4000噸排水量的輕巡洋艦,中央海軍的總排水量加起來也不過是22萬噸,看似不小。其實根本打不過海軍前十強中的任何一國,簡直是虛有其表,就是乘著德奧海軍被封鎖的這個間隙到處派艦隊亂闖,一邊替英法巡邏商船,打擊海盜和偵察德軍潛艇,一邊勘探海洋版圖,乘機多佔一點好處。
這麼下去也不是一個事啊,所以,帝國海軍已經向美國訂購了兩艘萬噸級的戰列艦,一貫摳門的帝國海軍自然也捨不得購買新艦,只是從美國購買有兩艘舊型號的前無畏戰列艦,大修翻新一下即可。…;
軍費有限,陸軍那邊消耗極大,帝國海軍能有軍費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自然是一分錢扳成兩半使,儘量花小錢多辦點事,現在專門盯著南海跑,再守著新幾內亞和加羅林群島、廖內群島就算是為帝國立下大功。
如今倒是真能賺著便宜,只是這麼擴張下去,以後必定要和日本海軍決戰,此事倒也是一個陰影,別看日本海軍也就是70萬噸的排水總量,隨便挑出四艘戰列艦加四艘巡洋艦就能將帝國三十七艘巡洋艦都轟成碎泥。
帝國的這些巡洋艦,很多都只是早已淘汰的龜甲艦,因為技術限制,帝國現在也只能大規模製造這樣的輕裝甲巡洋艦。
強權即是公理。
雖然很多東西都是中國人的,可沒有武力是要不回來,靠談判解決雙邊問題簡直是最懦弱和最無知的幻想,袁世凱當年要不回來的,蔣介石當年要不回來的那些東西,此時的帝國也要不回來,帝國只是比袁蔣更奸詐而已。
大英帝國不願意歸還香港,德意志帝國不願意歸還膠澳,想收回來的唯一辦法就只能是開戰而已,一旦大英帝國將藏南正式劃歸印度,想收回來也只能靠戰爭說話。
沒有戰爭,你收不回任何實際的領土。
帝國的優點在於奸詐。
當初德國既無意歸還膠澳,也無意轉讓膠濟鐵路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