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力太猛。直接把光緒皇帝自己給藥死了。
俗話說得好,空談誤國。像康有為這種只知道說大道理。空有一張能說的頭頭是道的利嘴,一身能做出花團錦簇的文章的文采,卻絲毫沒有實際的施政經驗、協調各方利益的手段的讀書人所推行的變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整個變法的方針空洞而貪大,恨不得一夜之間就讓大清國煥然一新。欲速則不達,這種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的變革自然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這些人聯手是有能力撬動整個大清國基石的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對變法是持支援態度的慈禧太后一改原本的主張,開始堅決反對。
而翁同龢、康有為這些人又將皇帝作為變法可以實施下去的唯一指望,因此更開始鼓動光緒皇帝能夠執掌大權,將權力重新集中到皇帝手中,這樣又導致了和大清國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的衝突加劇。
分別圍繞著光緒的帝黨和圍繞著慈禧的後黨。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相互爭鬥,最終,光緒和慈溪之間嫌隙慢慢演變成對立,當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希望可以利用軍事力量讓肅清後黨,扶持皇帝的時候,慈禧太后終於做出了動作。
這位主政晚晴幾十年,經歷過熱河政變的老佛爺什麼風浪沒經歷過?手上的勢力底牌也遠遠不是帝黨可比的,一場政變之後,變法的核心人物或流亡海外,或慷慨就義,維新變法不過實施103天便告失敗。
變法的得失這裡無關緊要,慈禧之後也並未完全否定變法中的一些政策同樣無關大局,但是之後歐美各國干預了清廷內政讓慈禧太后開始對各國不滿的情緒越來越重。
1898年底,光緒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後黨內開始傳出另立新君和太后垂簾聽政的呼聲,於是慈禧決定廢黜光緒。
1900年初,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俊為大阿哥,預定庚子年元旦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
此訊息一出,清國上下紛紛發出質疑,滿洲貴族內部的個別親王和各省督撫均有不同聲音,但是這些人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根本不足為慮,真正讓慈禧忌憚的是歐美各國紛紛對此表示反對。
各國都擔心光緒被廢后清國原本的政治局勢會發生變化。從而阻礙商業貿易的進行,因此表示強烈反對。而清國國內的維新派和南方各省督撫出於私利的考慮,也向各國公使傳達了希望列強插手的態度,從而進一步堅定了各國施壓的決心。
英國人甚至提議各國的使館的衛隊集結起來,到時候直接殺進紫禁城,把光緒給救出來。雖然這個不靠譜的提議最終沒有實行。不過列強的反應如此激烈也把慈禧給嚇住了。
在這種情況下,廢立之事最終以慈禧妥協而告終。不過也由此讓慈禧對列強心生不滿,而後黨以及一部分希望溥俊登位的滿洲大臣也從中煽風點火,希望利用義和團的“扶清滅洋”的主張來將列強趕走,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利益。
如此一來,才導致了現在的這個局勢。如果這個局面繼續發展下去,八國聯軍,哦,現在沒有奧匈了。七國聯軍侵華估計也就在所難免了。
但是如果真的發生七國聯軍侵華,誰受益最大?很顯然,不是德國。
首先是賠款,歷史上賠款份額最大的是俄國人,分到了1。3億兩庫平銀,其次才是德國的9千萬兩。而且現如今奧匈沒了,但是原本分給奧匈的那部分顯然不可能全額落到德國的頭上,必然會按照比例被分給其他國家。其次。一旦一戰開戰,德國的那筆錢肯定也就沒著落了。
雖然一戰後各國出於各自的目的陸續開始退還辛丑條約中的賠款。但是不管怎麼說,在退還之前這筆賠款還是讓各國大撈了一筆油水,在退還前所產生的價值也是不能和退還來的數額畫等號的。
其次,辛丑條約後清政府對本國的控制能力越來越衰弱,而能夠從中獲利的無疑是對清國控制力最強的英國,不過其中獲利最大的無疑是貪得無厭的俄國。除了鉅額賠款,俄國還對東北三省進行了入侵,奪取了巨大的土地,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托夫甚至說過:“1900年的對華戰爭,是歷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爭”。
無論是英國還是俄國。或者是因為地理上的優勢而能夠從中分一杯羹的日本,藉著戰爭的機會從清國身上獲取利益,從長遠上看都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現在清國的海陸軍武器裝備使用的都是德國製造,陸軍的訓練體系規範條例都在學習德國,工業生產機械裝置都在引進德國技術,如果操作得當,完全可以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