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資本主義的生態環境下的一種客觀存在,香港畢竟是實行“一國兩制”,和我們內地有很大區別。從某種角度上說,它們的立足點就是新聞,也不能說完全不附加其他的因素,但是相對來說要少。立足新聞是指什麼,首先考慮的是讀者,是受眾,是觀眾,是聽眾,這是第一需要。 【主持人】他們更多考慮的是讀者的需要而去關注新聞本身,可以這麼說嗎? 【朱思雄】對,應該這麼說,所以他們在新聞的取捨上,跟我們的感覺,包括操作方式上,都不完全一樣。甚至於尤其是涉及政治新聞的時候,233跟我們的這種管理上的一些做法完全不一樣。 【主持人】那您說,比如涉及政治經濟的包括新聞出版高度自由的城市,我們能夠體會到的是很強烈的一種來自這個城市的人的法制意識,他們的法制意識都非常強,您是怎麼看待這兩個鮮明的對比呢? 【朱思雄】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什麼叫自由,自由就是在法律允許的範方 圍內,隨著自己個人的意志行動的權利,它是有一個權利,所謂自由,自由從來都是相對的,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才有自己的自由,如果你違法,那法律不可能給你自由。 作為香港來說,它法制的完備在世界上有口皆碑、有目共睹。有這麼一個大的法律框架的監管,可能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法制太完備,會不會受很多限制,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要受到很多規避。實際上一個法制完備的社會,是對老百姓來說,對市民來說,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比較穩妥,讓你心裡比較踏實的社會。 人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律完備,所以人本身的很多需要滿足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安全感,被尊重就不說,主要是一個安全感,在這種法制完備的情況下,你就儘可能地做你想做的事情,或者是你希望做的事情。在這種環境下,你就可以把你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當然前提是你有這種願望。 剛才我講了,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幹了,也可以,這個社會也會讓你有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吃住行等等都有社會保障。實際上我們過去講到北歐社會主義的福利,包括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福利,會不會造成老百姓都不幹活了,都不工作了?其實不會的,越是在這種環境下,實際上人工作的慾望可能更強。差別在哪兒?你到底具備多少技能,你到底可以為這個社會貢獻多大的力量?很少有一個人說,在這個社會有吃有喝、吃穿不愁就頹廢了,有沒有?有,但是很少,因為人的本性還是向上的,還是希望自己有所作為的。在這個法制完備的環境裡面,你向上,你想有所作為,法制對你來說是一種保障,給你提供一個強大的法律支撐,有了這個支撐,應該說,人的自由度、一個社會的自由度可能更大,可以把你潛在的能量盡情發揮出來。 我認為香港社會是和諧的【主持人】有網友問您“那一夜”;指的是1997年香港迴歸的那一夜,您在幹什麼?這10年,您覺得香港給予了您什麼? 【朱思雄】1997年的7月1日,我在北京,那一夜好像是我們在一個飯館裡喝酒,一邊看電視一邊喝酒,當時有幾個人提出來說,要喝完酒搞點兒娛樂活動,我說算了,香港迴歸,百年一遇,以後很難有,我們還是看一看吧。那一夜就是一邊喝酒一邊看了政權交接儀式,當時比較激動、比較興奮,儘管我個人覺得,當時把“洗刷恥辱”的成分宣揚得稍微多了一點,其實沒有必要把這個宣揚得太多。當然,作為中國的一塊土地,終於回到了中國,對全體中國人來說還是比較值得慶賀的事情。第二個問題,這10年香港給予了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應該說我在香港感覺到精神上的放鬆,使我改變了我對工作,包括對社會、對與人交往的很多觀念和態度。比如說,我在香港工作的時候,第一很少開會,也很少有人說工作上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自由發揮的餘地就比較大,雖然不能說我在那兒乾得很好,但是在這種環境下,我的潛能發揮得還可以,除了我的本職工作以外,包括寫的這本書,就是在這3年半期間,我利用業餘時間可以很安心、很靜心地寫出來。有這樣一個環境能夠讓我做一點兒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給我的感觸很深。現在回到內地工作,我在想:本職工作要做好,本職工作之外的別的事情應該以什麼樣積極的態度來做呢?在香港生活的這幾年對我有很大的衝擊。在香港這3年多時間我感觸比較深的,包括現在回來以後也會不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為,香港除了自由另外一點就是文明程度,這一點對我刺激比較大,在很多場合比如說坐公共汽車或者在商場購物,大家都自覺排隊,尤其是坐公共汽車,在北京坐公交車,經常可以看見乘客自己坐一個位置,包占一個位置,在香港不會有這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