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農DNA”這名詞並非陶傑今天原創,百年前恩格斯就有專文研究以自給自足、社會宗法和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傳統小農經濟”(Petty Peasant Economy)。可惜更嚴重的文化浩劫,卻是在一百年後的“*”出現了。

滿清皇親國戚有大局觀

《投名狀》的結局,說清朝的剿匪將軍被鼓勵要互相制衡、互不合作,這明顯有歷史根據。清廷*太平天國初年,正規軍綠營兵經營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和曾國藩自行招募的鄉勇新軍體系互相仇視,滿漢將領分歧嚴重,後期的曾國藩和又名“敗保”的滿人大將勝保是公開的多年宿敵,勝保後來更因對捻軍作戰時“縱敵誤國”而被賜死,可見朝廷的猜忌並非只針對漢人。本來和漢人軍隊抗衡的,還有蒙族大將“僧王”僧格林沁,他在大沽口擊退英法聯軍而名震西方,在西方世界比曾國藩更知名,可惜還是“逆轉勝”不了,在太平天國覆亡後死於捻軍之手,自此滿蒙嫡系軍隊已不成氣候。

慈禧太后擔心湘軍尾大不掉,暗中鼓勵左宗棠、李鴻章等自立門戶分庭抗禮,對此曾國藩心知肚明,唯有像龐青雲一樣“如履薄冰”,也是他每一篇日記和《挺經》一類著作反覆記載的事實。然而,以非民選產生的領袖而言,清朝權貴一向尚算有整體的大局觀,不可能在1870 年親手暗殺朝廷命官巡撫來損害朝廷威望,頂多只會改派那些他們擔心會造反的人,當位尊而無權的文職。雖然慈禧有意壓抑地方派系的勢力,也厚著臉皮收回了咸豐帝當年“攻克南京者封王”的聖旨,但她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個人操守還是大致信任的,對他們的能力更是衷心欣賞。“七爺”醇親王奕(即光緒生父)個人雖然無大作為,亦一直為各省督軍說話,力阻保守派種種挑撥離間,否則洋務運動的多項改革根本不能展開,這在歷史劇《走向共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