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政治特徵。如此一來家庭的綱常倫理,便是統治者實施統治的倫理基礎,且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推行,廣義的“孝”也就與“忠”聯絡在一起。《孝經》對於“孝”的要求,不僅包括孝敬父母、長輩和尊崇祖先,還包括忠於民族和祖國。《孝經》對孝的要求即是“開宗明義”先說修德,借孔子之口說:“先王有至德要,以順天下”、“夫孝,德之本”,並說孝道要首先從天子自身做起,天子以身作則才是孝。還有《諫諍章》的微言大義,則說明以下對上之道,並非逆來順受,讓對方行不義於人世。它強調諫諍之必要與為子之態度。正因為“孝”之實踐,對人之自我成人和立身處世很重要,是自我價值的開展樞機,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而且又是種對己對人的價值期盼,所以中國曆朝統治者對“孝”都是大力提倡的。
而林義哲要改變清朝統治階層對外國的偏見,便是以這“孝”來破題!
“這些個無識書生著實可恨!上摺子凡提及西國,張口閉口皆‘蠻夷之邦’‘鬼類’‘禽獸’之語,令人厭憎。”慈禧太后有些氣惱的說道,“朝中大臣尚有受其矇蔽而不覺者,更是可惱!西國既與****同崇孝道,何來蠻夷鬼類之說?”
“皇太后所言極是,《呂氏春秋》雲:‘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西洋諸國欲要求治,怎會舍此而不用?曾子云:‘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西國君臣自我****得明其理,是以其國大治。”林義哲道,“此輩以讕言矇蔽聖聽,阻礙****與泰西諸邦交好,不欲我皇太后皇上了解天下輿情,可謂別有用心。”
同治皇帝聽到林義哲的講述,甚感新鮮,便插言道:“林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