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將中國北部地區實行合併,這種在外蒙所實行了的辦法,在滿洲亦幾乎實行了。我相信蘇聯的代理人會從內蒙和新疆向莫斯科作很好的報告。這就是現在的情形,即整個中國居民的廣大地區和中國脫離與蘇聯合併。蘇聯佔據中國北部的四個區域,對於亞洲有關的強國來說是重要的事實,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月17日,毛澤東返回莫斯科。當天,莫洛托夫和維辛斯基來看望毛澤東,並將艾奇遜的講話稿交給了他,並建議由中、蘇、蒙三方發表一項官方宣告,以駁斥艾奇遜的講話。毛澤東當即表示同意。
1月19日,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鬍喬木的名義起草了一個同新華社記者的談話。談話批駁了艾奇遜在中蘇關係上製造的“最無恥的謠言”,聲稱美國人“這類低能的造謠誣衊,只能激起中蘇兩國人民的憤慨,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合作”,除此以外,“不會有別的結果”。
1月21日,蘇聯、蒙古分別以外交部長的名義發表宣告。維辛斯基在宣告中宣稱,中國現在有它自己的人民政府,這個政府知道如何保衛它的國家利益和領土,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有著友好及兩國互相尊重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堅實基礎”。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胡喬木同新華社記者的談話。
由於沒有搞清楚什麼叫“官方”宣告,所以在毛澤東看來,以譏笑謾罵的筆調痛斥美國當局或許比“官方”宣告更能解除心頭厭惡。談話稿中使用的“如果不乞靈於最無恥的謠言就不能活下去的最低能的政治騙子”、“國務院老爺們已經感覺自己的賭博快要輸光了”、“賞了艾奇遜一個清脆的耳光”等只有在批判文章裡才可以用得著的句子拿到“官方”宣告裡就未必合適了。寫慣了這類文稿的毛澤東還是選擇了他熟悉的方式發表了這麼一個談話,如同幾個月前他批駁艾奇遜給新華社寫的五篇評論。
可是,俄國人不這麼看。據師哲回憶,那篇談話見報後,斯大林把毛澤東請到克里姆林宮,說了一通不滿的話。莫洛托夫毫不客氣地問道:關於艾奇遜的談話,我們上次商定分別發表一項宣告。而且我們談定用官方名義發表宣告,中國政府是否已經發表了這項宣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西方記者促成了斯大林態度的改變(4)
毛澤東回答說:“發表了,是用胡喬木的名義發表的。”
當得知胡喬木的頭銜是新聞總署署長後,斯大林說道:任何新聞記者都可以對任何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談話或者評論,但他們的一切議論並不代表官方的立場。所以,以個人身份發表的宣告,“那是一文不值”。
莫洛托夫也對此表示了極為不滿,他說,我們原來商定的是希望中國發表一項官方的正式宣告,也就是那種具有權威性的宣告,新聞總署不是權威機關,代表不了政府。他責怪中方沒有按約定的那樣去做,“違背了我們的協議”。
斯大林還說,這麼一來,我們的步調就亂了。各行其是,減弱了我們的力量。“我們應該信守諾言,緊密配合,步調一致,這樣才會更有力量。”
由於不懂什麼是“官方”宣告,才招致了這樣的麻煩。俄國人認為,在外交場合“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做”,就會“給敵人留了可鑽的空子”。好在斯大林沒有過多地計較,他希望中方吸取教訓,“加強今後的合作”。從克里姆林宮出來後,斯大林還特意邀請毛澤東與自己同坐一輛車。一路上,“大家都沉默不語”。師哲試圖打破僵局,就問斯大林:“你不是答應過要到我們代表團的住處做客嗎?”斯大林回答說,我是說過,現在也沒有放棄這個願望。
毛澤東見他倆談話,就問道:你和他談什麼?不要請他到我們那裡做客。毛澤東要師哲把話收回來,“不請他了”。①
從1月22日開始,雙方經過多次會談,於2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議》等檔案。至此,毛澤東訪問蘇聯的目的基本達到。
2月17日,毛澤東離開莫斯科。
毛澤東自1947年以來一直渴望的訪蘇就這樣結束了。中蘇兩黨本來就有隔閡,毛澤東的訪蘇不僅沒有化解這種隔閡,反而因為蘇聯的大國主義和大黨主義而有所增加,這是毛澤東對他第一次訪蘇耿耿於懷的原因。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斯大林和毛澤東意見相左(1)
1。斯大林的估計過於樂觀,毛澤東則認為戰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