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州“大亂鬥”的期間,南唐這邊也沒閒著。
韓熙載親自乘船,數次來往於金陵與和州之間,在他的排程之下,大量糧食、軍械、盔甲等戰備物資被運輸到了和州東城。
諸葛蘭廣貼告示,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大量因戰亂流失的淮南百姓,開始重新回到和州城中。
龍翔軍撤離之後,只留下都虞侯陳德成,與譚紫霄、李冠搭檔,嚴密封鎖巢湖水道,整個裕溪河,從入江口向上遊三十里,全都在水下設定了埋伏,岸邊更是修築了防禦工事。
至於和州西城,已經不復存在——
黃可及降將史珪奉命,將整個和州西城拆出,所有房屋木料、磚石等材料,甚至城中街道、路邊樹木,全都搜刮一空,運到和州東城,當做建築材料,做到物理意義上的“片瓦不存、堅壁清野”,從此之後,和州就只剩下一個城池,即“和州新城”。
所謂新城,自然是新建,韓熙載按照李煜的吩咐“以工代賑”,招募大量工匠、勞力,在和州舊城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築高城牆、挖深壕溝、修建房屋,“土水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運用。
一時間,整個和州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建設場面。
壽昌元年,九月二十。
李重進、潘美等人在開會,李煜也破天荒地走進了宣政殿。
或許,社畜體內都具有“厭會基因”,麻蛋的,天天開會,啥部門都開會,早中晚不停開始,食堂盛飯老阿姨都得開會,會、會、會,開你妹呢!
今天的會,必須得開,而且御書房、澄心堂都不夠級別,宣政殿相當於南唐的“大會堂”,所作出的決議是國策。
而且,此次朝會的參與人員,除了金陵六部官員外,還有一個比較重量級的人物,李從鎰。
兩日前,李從鎰已經從武昌回來,同行之人中,還有一手提拔的龍幼安。
“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坐吧!”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一襲黃袍的李煜身上,恍惚間,覺得這位年輕天子身上,散發著一種魔力,既讓人如沐春風,又顯得的咄咄逼人。
眾人坐定,李煜一臉微笑地問李從鎰:“皇弟,勞煩你從荊南一路奔波。”
李從鎰受寵若驚,說道:“陛下掛念,臣甚惶恐!”
“如今,楚地情況如何?”
“天子聖明、恩澤萬眾,大唐仁義之師所向披靡,自剿滅武平周氏、荊南高氏之後,何敬洙、王崇文領兵在各地剿匪平叛,如今整個楚地太平清明。”
李煜知道,這是客套話,可真好聽!
“屯田事宜如何了?”
“回稟陛下,自八月來,屯田人力共計十三萬一千五百人,新開荒田十二萬頃,其中旱田種麥八萬頃,另新建河道、水渠等九百多處。”
“不法田產處理的如何?”
“臣弟統計了不法僧眾、地主、世家豪強等侵佔田地,共計七萬餘頃,房屋五千多間,部分售賣、資產充公,大部分按照陛下吩咐,分給傷、病軍士。”
李煜點了點頭,很好,就該這麼辦。
那個年代,正式入伍就是終生制,沒有什麼“義務兵”的說法,李煜在裁軍的時候,將一些老弱病殘清理出軍隊,但這些人是為國效力的,必須給補償。當然,不能打仗,不代表不是人力資源,讓他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不僅有利於社會穩定、長相“皇恩浩蕩”,本身也是促進社會生產的途徑。
“很好,裁軍之家,記得給人頒發榮譽牌匾。”
李從鎰激動地起身:“遵旨!”
李煜擺擺手,示意他坐下之後,又問:“朕調撥給你四百萬緡,都借出去了嗎?”
“回稟陛下,臣弟謹遵吩咐,親自督辦,保障每一枚銅錢都發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那就好,窮苦百姓有了錢,才能買種子、租耕牛,不過——”李煜話鋒一轉,說道:“我記得,朕吩咐來年還賬的時候,說的是可以交糧食。”
“正是!”
“朕在補充一條,如果不願意以糧食還錢,還可以用大唐寶鈔還。”
李從鎰一愣,有些不解,在座的眾人也有點糊塗,大唐寶鈔?錢就是陛下印的,老百姓再還給你,這算什麼意思?
李煜也不想多解釋,要搞清楚“貨幣流通”這個概念,估計李平、韓熙載的腦子還差不多,在座的多是武將。
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