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紫霄不是不知道“先登之功”的重要性,可他更擔心諸葛蘭!不是因為諸葛蘭是年輕將領中的“一號首長”,而是他手中握著三千天策軍!
這三千人,名義上是歸李元清統領,可實際上,屬於皇帝李煜的親屬衛隊,萬一損兵折將,皇帝臉面無存,這場仗輸贏就不再重要了,大家都得跟著倒黴。
所以,譚紫霄義無反顧、決然毅然地領兵去追趕,只不過,人數不太多,加上副將餘洪在內,一共三十騎而已。
事實上,還有一個隱含的原因,諸葛蘭與譚紫霄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默契地達成了共識,選擇了同樣的方式——
兩人都意識到,自己太過於年輕了,不像申屠令堅、陳德成等人在南唐軍隊中有資歷、有威望。
如果貿然進城,接受後周投降,很可能會造成對方不服氣。投降就算了,竟然還投降了一個“雛兒”,面子上掛不住,難免後面發生什麼意外。
這種事情,交給陳德成最好。
看著譚紫霄離去的背影,龍翔軍陳德成搖了搖頭,旋即下令:“全軍入城。”
史珪早已經在城門等候。
史珪,祖籍洛陽,武將世家子弟,他的父親,就是後晉嚴指揮使史暉。
歷史上,史珪的官位一直都不高,也難怪張瓊罵他“不努力”,在投靠趙匡義之後,進入禁軍系統,很長時間才升為了校尉。
一直到北宋建立之後,史珪的官職才成為御馬直隊長,封了一個毅州刺史,還是“名譽性質”的。
直到趙光義稱帝之後,他的官位才升了一個級別,只不過,還是“刺史”一類的,到死都沒混上節度使。
然而,歷史上的史珪,又確實是背刺張瓊、令其喪命的人——
趙匡胤登基之後,因為“得位不正”的關係,擔心其他人也造自己的反,於是提拔了一批下級軍官,用來監事幫助自己“黃袍加身”的大將。
史珪是張瓊的部下,在禁軍當中職位不高,也被趙匡胤拉攏。《資治通鑑》上記載:“太祖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訪”。說白了,就是讓史珪去做間諜。
史珪這個人,拍馬屁的功夫也算一流,他費盡心思,在汴梁打聽情報,比如,一些商戶賣給官府的貨物價格過高,他就舉報人家行賄,於是商戶就被逮捕。一時間,竟然搞得汴梁城中的商戶怨聲載道。
一句話,皇權特許,作威作福,不僅是老百姓,官員方面,史珪也不放過,比如,德州知州梁夢生的罪過他,他就去找趙匡胤告狀,說梁夢生欺男霸女、草菅人命之類的。
只不過,趙匡胤不糊塗,沒有處罰梁夢生,還提拔他為贊善大夫。
史珪的作威作福,最終惹惱了自己的老上司張瓊,張瓊那脾氣,一見面就揶揄、嘲諷,稱他為“巫婆”(史書上就是這麼寫的)。史珪心裡那個恨啊,於是,費勁腦筋為張瓊編織了一大串罪名,什麼不守禮制,在皇宮內騎馬,誣陷皇太弟趙光義(趙匡義)、收受賄賂……終於,有一條罪名要了張瓊的命!
“瓊獨斷專行,恣作威福,禁軍皆懼!”
要知道,禁軍是趙匡胤的底線,是命根子!他自己就是靠禁軍政變上位的!
大膽張瓊,竟然敢籠絡禁軍,該殺!
歷史上一段公案,“張瓊之死”,再次驗證了一個萬古不變的道理,飛鳥盡良弓藏!
……
一見陳德成,恭敬施禮:“降將史珪,參見唐國將軍,在下真心投誠,還望將軍不要嫌棄!”
陳德成立即下馬,以禮相還,笑道:“史將軍,在下陳德成,若是猜的不錯,壽州一戰也算有些淵源,這叫不打不相識。”
史珪沒想到陳德成如此客氣,頗為感激,說道:“在下之前,多有冒犯之處,還望……”
“誒,史將軍多慮了,之前各為其主,如今你主動獻上和州,大功一件,皇帝陛下定有重賞。”
不經意間,看到史珪仍在一旁的柺棍,立即猜了個大概,說道:“史將軍,身上有疾,還是進城休息,在下善後即可。”
史珪點點頭,這樣最好,反正都投降了,剩下的事情自己最好別管。
“如此,城中一切防務,交給將軍。”
“好——”陳德成微微一笑,立即吩咐道:“傳令下去,史將軍及眾投降將領,要好生相待,凡有苛刻之行為者,軍法處置!”
史珪這才放心離去。
和州(西城)攻克,趙彥徽部就成了甕中之鱉,殲滅或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