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3章 飛鴿傳書系統

對於李煜來說,“滅吳越”是頭等大事,它就如同長在南唐脖子上的一顆腫瘤,一天不切除,南唐就一天不安生。

只不過,這個龐大的戰爭規劃,就如同哪吒一樣,李煜日思夜想地在規劃、完善,卻從來沒對人提起,除了劉政諮、陳喬、清風三人之外,李煜打算一直瞞著,瞞到動手的前一刻。

出其不意,制勝關鍵!

但凡事總會例外,計劃趕不上變化,在李煜正猶豫誰來擔任“諸軍節度使”的時候,一個驚天的訊息,由孫晟帶來了。

孫晟也被“雪藏”了好久,多日沒有親聆聖聽,他幾乎懷疑自己被拋棄了,直到劉政諮被召見之後,終於又看到了希望,又恰好驚天訊息傳來,就立即請求面見皇帝李煜。

這個訊息,就是“契丹大舉南下,騎兵前鋒已經掠過冀州,符彥卿與之鏖戰。”

李煜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再三思索之後,得出的結論仍然是“不可能”!

“孫卿,這份情報是如何傳遞回來的?信鴿嗎?”

“陛下,並非信鴿,是潛伏在汴梁的暗線,透過大唐情報網路傳來的。”

“這麼說來,這訊息並不是一手的。”

孫晟點頭,但提醒道:“張永德已經命人前去支援,大將史弘肇陳兵邢州,整個汴梁的氛圍十分緊張。”

李煜擺了擺手,說道:“不用緊張,這份情報,至少是十天前的,相信不久之後,就會傳來契丹退兵的訊息。”

“陛下為何如此篤定?”

李煜一笑,說道:“很簡單,耶律璟沒這個勇氣,也沒這個實力,最重要的是,他現在應該是忙著內鬥,根本沒工夫。”

事實上,正是由於對契丹做出了“戰略收縮”的判斷,李煜才做出了南唐要“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

原因很簡單,在某種程度上,契丹仍然屬於奴隸制社會,“叛亂仇殺”這種事情自契丹興起之後,就一直不斷,可以說,這個少數民族政權一直都沒有形成穩定的政治核心。

遼朝應歷九年、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五月,遼太宗耶律德光第四子、耶律璟同父異母的弟弟耶律敵烈,夥同蕭達幹、耶律海思謀反,被鎮壓後殺害。

緊接著,六月份耶律壽遠、太保楚阿發動叛亂,兵敗之後,聯合耶律璟近侍古哥繼續叛亂,最終兵敗被殺。

遼朝應歷十年,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契丹的內部也是極不平靜的,七月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內亂,當時的“北面官”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布等人聯合叛亂。

同年十月,耶律李胡、耶律喜等人發動叛亂。

這些叛亂,僅僅是契丹建國之後的冰山一角。

在“內憂不斷”的同時,契丹面臨的“外患加劇”,事實上,從應歷九年開始,耶律璟就逐漸放棄了“南下中原”的戰略,開始收縮兵力、休養生息。

因為這一年,郭榮北伐,一口氣奪取了三州(寧州、莫州、瀛洲)與三關(益津關、淤口關、瓦橋關),隨後的事情,就要回到李煜穿越的時候了。

也就是郭榮病重、撤回汴梁,當年十二月,蕭儼奉耶律璟的旨意,前來南唐以馬匹交換糧食。

整體上說,契丹現在內部是“一鍋粥”的狀態,耶律璟斷然不會下令南征——

《遼史》記載:若帝不親征,重臣統兵不下十五萬眾,三路往還,北京會兵,進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

一般來說,在契丹皇帝親征的情況下,當年九月到十二月是大舉南下的時候,如果耶律璟沒工夫,那來的人,肯定不是契丹的大軍。

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是一場比較有組織的“小規模搶劫”活動,李煜能夠想到的,大概有兩股勢力。

一個,最有可能的,就是“宮兵”,而且是燕京(北京)地區設定的提轄司,包括弘義宮、長寧宮、永興宮、積慶宮等十一個軍事單位,每個宮的兵力在三、五萬之間。

另一個,最有可能的就是“部兵”,當前契丹大概有三十八部,其中,能夠快速進入後周地盤的,應該是伯德部,有石烈(營:基本軍事單位)六個,大概一萬多人。

孫晟說道:“陛下,契丹南下雖然危及漢人政權,可目前情況來說,對我大唐是有利的。”

李煜搖了搖頭,說道:“恰恰相反,朕正要……若契丹南下,牽制符彥卿、張永德太多兵力,反而會給趙匡胤有機可乘,淮南壓力減小之後,對我們反而不利。”

“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