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佑一聽,得嘞、好嘛、真中,皇帝又要整么蛾子嘍!
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掏出小本本,拿起小毛筆,趴在小課桌,準備記筆記。
李煜擺出一副“老奶奶給小孫子講狼來故事”的架勢,語重心長地說:“一切,都要從顆粒火藥說起……”
事實上,粉末火藥與顆粒火藥,雖然都是黑火藥,但在軍事應用方面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民間爆竹、煙火使用的粉末火藥,就是木炭、硫磺、硝石三種粉末粗略加工之後,混合在一起,能冒煙、能炸響、能呲花,這就夠了,什麼“最佳成分配比”,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所謂“一硝二硫三木炭”,不是說在一份黑火藥中,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是1:2:3,而是說,混合一份黑火藥,需要用一斤硝石、二兩硫磺、三兩木炭,這已經是中國歷史上自行探索黑火藥比例,得到的最佳資料了。
引入化學方程式計算,實則,硝石、硫磺、木炭的最佳比例,應該是75、10、15,這一比例資料,是目前南唐軍事方面最高的機密之一!
除了李煜本人,就是徐遊、潘佑等少量官員知道,包括在最終混合階段,也是事先打包,工匠也不知道具體的份量!
十四世紀,歐洲《煙火之書》上經過嚴密計算,指出最佳黑火藥配比的基礎上,再加工成顆粒火藥,可以讓火器的發射效能提高30-50,也只有達到這個級別,火繩槍以及青銅炮,才能獲得殺傷力。
畢竟,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彈丸,是鐵或鉛的,足夠重!
潘佑一下筆,先問了一個問題:“陛下,那個pao?”
李煜走過去,見潘佑在紙上寫了“青銅__”之後,停下了,他確實不知道是哪個“pao”。
火炮的“炮”,被引入軍事領域,是非常晚、非常晚的事情了,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中,“炮”都是一種食品工藝,比如炮製,就是烤肉,比如炮烙,就是用烤人。
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炮”,發音相同,本質上是一種投石機。
“火字旁。”
“遵旨!”
李煜繼續吩咐——
“火藥要製作成顆粒狀,先要潮化,就是得弄溼,弄成糊狀,最好用高濃度的酒……”
“顆粒要均勻,然後稱重,放入紙包……紙先用牛油或豬油刷一下,防潮……”
“將子窠也放到紙包裡,用的時候,用嘴要開,倒入黑火藥之後,連同紙包一起塞入槍筒、炮筒,衝實……”
“……拿起腰間錫葫蘆,倒入火藥池當中,點燃發射!”
李煜一邊說,一邊比劃,潘佑一邊聽、一邊記錄,兩人忙活的不亦樂乎。
終於告一段落,李煜口乾舌燥,殷切地問了一句:“記下了嗎?可有疑問?”
潘佑喘口氣,說道:“陛下,雖然繁瑣,卻不難懂。只是,要製作出符合陛下要求的顆粒火藥,至少要兩個月,恐怕耽誤吳越戰事使用。”
最後一句話,說完了,潘佑也後悔了!
原本,君臣二人之間,對於一大早發生的事情,就是心照不宣,一轉眼的功夫,自己先給捅破了。
李煜喝了口茶,假裝不以為意,說道:“無妨,朕讓你監督製造顆粒火藥,本就是為了給火繩槍、青銅炮用的,如果有少量試驗品,倒是可以先撥給突火槍使用,後期,必須全面取代粉末火藥。”
“臣慚愧,不能為陛下解憂。”
李煜放下茶碗,安慰道:“不怪你, 既是有心,朕也沒錢。”
潘佑掰著手指一算,疑惑地說:“陛下,這個,花不了多少錢。”
李煜笑而不語,潘佑執掌工部,工部就是個花錢的部門,這話讓韓熙載聽見了,一準得急了。
製造顆粒火藥,難度係數不高,花的錢也不是很多,問題在於,一旦全面取代粉末火藥,花的錢就多了去了——
簡單地,說三條——
首先,就是彈丸生產,這需要一條完整的新流水線,槍彈、炮彈,大批的工匠,材料費與人工費,都是錢。
其次,軍隊的訓練,現在訓練出來的一千名“火槍手”,嚴格意義上,不用專門訓練,只要身強力壯才行,因為突火槍要發揮殺傷力,基本就是抵近射擊,多近呢?
舉著白蠟杆的部分,對著城牆垛口轟!或者就站在騎兵、步卒的陣型之前,在敵人衝進來的時候,集體發射。這麼近的距離,難免要短兵相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