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御前會議(三)

錢鍾書的《圍城》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眼下的洪州,就像是一座“圍城”,在危機情況沒有來臨之前,裡面的一眾人都向出去,回到繁華地金陵,當危險訊號傳來之後,所有人又都不願意走了。

文人無恥,不過如此。

馮延魯已然明白,今天朝堂議事,根本就是決策好了的,自己已經無法撼動事實,既然如此,他就要想辦法深入地參與進去,獲得“支援金陵”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的主導權。

否則,一旦這樣的口子開啟,日後“馮黨”在朝廷中的地位就會日益衰落,他可不想重蹈大哥馮延巳的覆轍,想到這裡,立即上奏。

“國主,不知監軍方面,可有意中人選?”

“這……”李璟反應過來,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李從善,他自己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畢竟,洪州人馬支援金陵防備,一應事務自然是要交給太子李煜去辦,最不濟,此事也可以由李從善代勞。難道說,堂堂一國之主、軍事統領,事先就沒有認真考慮過嗎?沒有,因為李璟從始至終想的就是,千萬別真的打起來!

“馮卿,你可有人選?”

馮延魯等的就是這句話,他立即上前,說道:“監軍一職,首選仁義之人,依臣看,禮部侍郎魏穩虎、儀曹郎中徐艦、太常博士範識宇,三人老成練達,忠心耿耿,可擔此重任。”

很直白,把自己人安插到隊伍裡面。

魏穩虎、徐艦、範識宇三人都是文官,文官怎麼能參與軍事行動呢?原因就在於“監軍”這個特殊的職務,儘管在中國歷史上,“監軍”很早就出現了,但以制度化的方式確立下來,卻是在唐朝時期。有唐一代,興起了以宦官作為監軍的現象,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皇帝比較信任宦官,他們融入到軍隊當中,主要是將訊息及時傳遞給皇帝,要求“軍中大小之事,皆須承稟,非所以委專征也”。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監軍基本就成了各個割據政權軍隊的標配,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那個時代,政變、造反、叛亂、譁變等事件太平常了,沒有監軍的軍隊,就像是一條沒有馴熟的瘋狗,解開鏈子就不認人。

“文人監軍”正是從“宦官監軍”發展而來的,因為要做監軍,你最起碼要有點才能,比如說會寫字,可當時大部分太監除了會伺候人,很難有幾個像樣的,你不能要求都像高力士、鄭和這樣。

軍事統領與文人監軍之間,是一對絕妙的悖論,身為皇帝,你派出將領出去打仗,就要充分信任這個將領,只有“用人不疑”才能打勝仗。可派出監軍,也就意味著皇帝對武將不信任,這樣打起仗來就畏手畏腳。

同時,監軍不是絕對的“理性人”,他們也是可以站隊的,將悖論放大之後,就形成了皇帝一派、武將一派、監軍一派(文人)的三角關係,如此一來,就重新回到了相互制衡、掣肘的境地。

李從善聞聽,皺了皺眉頭,說道:“馮尚書,監軍任命,理應交由太子決策。”

“紀國公,此言差矣,太子不諳軍事,此其一,其二,洪州駐軍本就複雜,國公要從四十二路兵馬中抽調,重新組建三部,更需要嚴加管理,監軍職務至關重要,臣以為,應篩選本地官員擔任。”

客觀上,馮延魯說的是有道理的,可這麼幹,李煜那邊就比較棘手。

一直沒說話的盧儔,此時站了出來,說道:“二位不必為難,監軍職務,又沒有說只能任命一人,依我看,馮尚書舉薦之人,可以隨軍北上,屆時太子殿下再行定奪即可。”

之所以出頭,是因為盧儔很鬱悶,他是兵部尚書!按說,軍事方面的安排,應該他一把手去管理,可現在,自己完全被架空了。

馮延魯乜了一眼,心中非常不滿,說道:“盧尚書,此舉北上,事態緊急,務必要交給太子殿下一個來之能戰的隊伍,若是人員安置如此隨意,豈不會耽誤大事?”

盧儔心平氣和,說道:“馮尚書所言,確實需要考慮,但更要考慮的是,戰局是一個整體,若太子不能得心應手的調動運用,也是會耽誤事情的。”

兩人爭議的焦點,本質上是誰掌握的權力更大,要知道,監軍也是有自己的軍隊的,具體,可以參考後世的“督戰隊”。

很明顯,盧儔不願意馮延魯將手伸到軍隊裡,即便不能完全阻止,也要儘可能地削弱。馮延魯擔心的是,此次擔任三路直接指揮的人中,沒有一個是自己的,如果不能完全掌控監軍,自己也就被架空了。

見兩人爭執不下,李璟出來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