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想國一樣,陳義太高了。 孔子告訴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來,但是要顧慮到別人的利益,使別人也站起來。學問道德也是如此,我要作一個人,不要忘記了他也要作一個人,我想將來通達有前途,不要忘記了他也要有前途,尤其是將來諸位如果出去做一個領導人,要多愛部下,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樣替他們著想。我要利益,他們也要利益,我太累了,同樣地他們也累了。 從最淺近、最平凡的當中去了解他。 做到了這種地步,就可以說找到了仁的方向,為仁找到一條可走的路了。本篇講到這裡,結束了《雍也》一篇的連貫性,也等於對第一篇《學而》這些道理,作一個陪襯。拿事實來證明、討論。 孔門學問中仁的應用,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利益的時候,也替別人的利益著想;擴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 仁的路就是這樣開始走的。現在第六篇《雍也》講完了。 這六篇連起來,等於是全部《論語》中孔子師生之間學問問答的綱要。

344

述 而 第 七13

述而第七

《論語。 述而》第七,等於是《學而》這一篇的註解,並且連帶發揮前面六篇的內涵,引伸了學問之道。 述,即是敘述、記述的意義。

一肩挑盡古今愁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己很謙虛,他說我述而不作。 什麼叫述?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繼續起來,流傳下來,好比現在說的,散播種籽,沒自己的創作,不加意見。 孔子的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等六經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續前人,並沒有加以創作。 但是他有個態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證過的真信。 譬如我們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的《書經》,也叫做《尚書》,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難道堯以前沒有歷史了?當然有,我們自己都曉得,講祖宗文化從黃帝開始,黃帝到堯這個階段,歷史還有一千多年。 中國文化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數起,黃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

345

233論 語 別 裁

我們舊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是有十二萬年之久。 以前歷史是十二萬年,哪知道後來年紀大了一些,進了洋學堂,就變了,變作五千年文化,再後來又變成只有三千年了,我看將來,說不定會變成只有一千多年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越來越短了!

孔子當時刪詩書,為什麼《尚書》將堯以前的刪除呢?

因為堯以前的文獻不夠,他不敢輕易斷言,所以歷史資料的文獻,自堯這個階段開始。 他在這裡說自己“信而好古”

,就是說明他作學問的態度,實在非常相信而喜歡傳統的文化,把它保留下來。 我們看了他自述的這八個字,再看現代的學者作學問的態度,恰恰相反,我們現在是作而不述,專門創作,而且寫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在於抄得好抄不好。 過去寫文章,如加“子曰”就表示這句話是引用孔子的。 現在叫保留他的著作權,古人不是權不權的問題,如作詩,作到與前人同一個句子了,就在下面寫明“借句”或“借××人句”。

寫文章如果引用古人的話,或孔子的話,或蘇東坡的話,任何人的話而沒有寫明,一定被老師或家長責備:“你這個孩子,怎麼搞的,不道德!”現在的著作,會偷人家的,非但不說明引用人家的,甚至於有很多的是全盤盜印。 這種事,我親自經歷過的,我一本書已經被盜印三次,我還鼓勵那個出版商,說非常歡迎他盜印我的書,因為我在後面加了一行字:“為了修正起見,暫時保留版權。”我不想我的兒女將來靠我的著作吃飯,如那樣沒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申請獎學金,作了一篇論文要審查,

346

述 而 第 七33

傳到我手裡,我開啟一看蠻好,沒有看完,先交給學生替我看看,並要他提點意見給我,他看了以後笑了,他說:“老師,全篇是你的。”核對一下,果然,一字不差,就是這個樣子“作而不述”。

還有呢?專門疑古,對古代的文化不相信,於是好犯上作亂,尤其抗戰以前有些學人,現在講起來,真是該死,後來我們的思想一度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跟著日本人說,堯舜不是人,是中國人自己編的,堯是香爐,古代的香爐,舜是燭臺,禹也不是人,是爬蟲,這是日本人故意侮辱我們的,我們的學者也都跟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