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的有效性……他的天性和挽救健康的需要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無所做為的總統之一。”
在危機期間,美國竭力試圖利用阿拉伯產油國來鞏固它的地位。艾森豪威爾本人非常強調“把沙特國王扶植成中東地區的重要人物”,以便取代納賽爾。他還向阿拉伯產油國明確表示,美國願意為“在西歐恢復中東石油的市場”而努力。除了這種考慮之外,也有可能進一步支援中東的穩定的親西方政府,把它們作為遏制蘇聯擴張主義的堡壘。英國和法國無疑同意這兩項戰略目標。它們之間的分歧在於手段,而不在於目的。
第二十四章 蘇伊士運河危機(9)
大西洋兩岸都承認,有必要彌合蘇伊士運河危機造成的分裂。以“處變不驚”而出名的新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後來承認他的內心經常因緊張恐懼而痛苦萬狀。他與艾森豪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攜手共事,並且保持著友情和相互尊重。當人們提到麥克米倫可能接替艾登的時候,艾森豪威爾形容他是一位“坦誠、細緻的人”,麥克米倫還是一位現實主義者。在接受了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沉痛教訓之後,他說,“我們的一切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華盛頓的統治者手中。”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對於艾森豪威爾的美好祝願,麥克米倫答覆說:“我對於將使我頭痛的問題並無幻想。但是,33年的議會生涯使我鍛鍊得堅韌不拔。我希望,這並不會減少我的幽默感。”
中東和石油以及歐美聯盟的裂痕當然是一些最令他頭痛的問題。正式的和解程序開始於艾森豪威爾和麥克米倫參加的百慕大會議。會議是1957年3月在大洋高爾夫河俱樂部召開的。在準備這次會議的時候,麥克米倫著重考慮了石油問題。他調來了一張標明各石油公司在中東的位置的地圖和一份石油公司的“大系表”。石油與中東安全兩個議題糾纏在一起,成為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誠如艾森豪威爾後來所說,就石油問題進行了“非常坦誠的談話”,其中包括探討鼓動建造超級油輪的可能性。蘇伊士運河使所有西方強國都領教了變化多端的中東局勢。在百慕大,英國強調,保持科威特和海灣沿岸其他國家獨立的重要意義,所有這些國家的君主都極易受到納賽爾式政變的損害。雙方同意,英國需要盡一切可能確保海灣的安全。麥克米倫把中東石油稱為“世界的頭獎”,敦促兩國政府進行合作,以實現該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繁榮。他說,這就是他們在戰爭期間曾經使用過的那種“共同方式”。百慕大會議的確彌合了英國與美國之間的分裂。艾森豪威爾和麥克米倫許諾,每週以個人名義“無拘束地”互致一次信件。總而言之,這兩個國家在中東確有共同的目標。但是,蘇伊士運河危機已經富於戲劇性地證明,在未來的歲月中,執牛耳者將是美國,而不再是英國了。
1970年,在發生蘇伊士運河危機14年以後,保守黨贏得了英國大選的勝利,愛德華?希思接任首相。他在唐寧街10號為當時已是埃文伯爵的安東尼?艾登舉辦了一次晚宴。保守黨黨魁希思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也有同樣的頭銜艾登以貴客身份重返唐寧街10號,在那裡度過了一個心境美好的夜晚。希思發表了詼諧和優美的講話之後,艾登起身,即席致答。他為英國人民進行了特別的祈禱,祈禱他們在北海水下發現一個“石油湖”。這恰恰就是英國人在1970年開始做的事情,儘管他們未能及時利用這一發現,以避免愛德華?希思在另一次能源危機中垮臺。如果英國人知道或者猜測到這樣一個石油湖的存在,1956年就會是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