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的有利陣地。飛雷,是第四縱隊指戰員們根據民間制爆竹的古老技術而發明的一種炸藥拋射器,用迫擊炮或汽油桶作裝具,用於近距離摧毀敵人的碉堡和工事,效果顯著。
淮海戰役前夕,劉伯承曾到第四縱隊參觀過飛雷的試驗,他要求工兵繼續給予提高、完善,說:“飛雷的創造經過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它的誕生,表明了人民戰士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領導上熱心地扶持著這種智慧的發展,就會變成無堅不摧的力量。”戰後,許多俘虜心有餘悸地說,解放軍有三招最使我們害怕:一是近迫作業,往往一夜之間,新挖的戰壕就逼近了我們陣地:二是陣前喊話,從相隔幾十米遠的交通溝裡進行政治攻勢,攪得人心難安:三是飛雷,在發起攻擊前,象大西瓜一般的東西落在陣地上,把鹿砦、工事和死屍一起拋上了天,實在厲害。
被圍困的黃維兵團,損耗巨大,彈藥缺乏,糧食斷絕。蔣介石派飛機空投,但包圍圈日益縮小,很多物資都落入解放軍手中。敵軍所得甚少,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黃維兵團已經陷入絕境。12月1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向中央軍委報告:“敵人己無飯吃,且已發生柴火困難,即使大量空投,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擬先攻其(雙堆集)北端之三官廟、馬圍子諸村(十八師),爾後將敵壓縮於雙堆集兩裡見方的地區,而以大量炮火猛攻之。”
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竟孤注一擲,令杜聿明放棄徐州、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繞道肖縣、永城南下,企圖拊擊中原野戰軍側背,以解黃維兵團之圍,爾後合兵南撤。令李延年、劉汝明合力北進,以為接應。
11月30日,社聿明率30萬人撤離徐州。粟裕當機立斷,以11個縱隊的強大兵力,進行多路、多層次的追擊與攔擊。至12月4日拂曉,將杜聿明集團全部包圍于徐州西南的陳官莊、青龍集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總前委對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和李延年兵團,分別採取攻殲、圍困、阻擊的不同方針。在中原野戰軍指揮部作戰室裡,劉伯承隨手將口杯、硯臺、電文紙擺成三堆,接著對參謀們說:“這就象我們面臨的三股敵人。軍委電令我們吃掉己圍的黃維兵團,圍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團,阻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團,這叫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要保證夾著的掉不了,看著的跑不了,就必須吃掉黃維兵團,騰出手來,再殲杜聿明、李延年。”
從12月4日起,進入殲滅黃維兵團的最後階段。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精細地計算了敵人兵力損耗的情況,判斷除被殲和起義外,只有第十一師尚較完整,別的均殘破不堪。於是決定使用總預備隊華野第七縱隊、第十三縱隊,並調來華野特種兵縱隊一部,展開總攻。劉伯承特別強調攻擊陣地的編成和火力組織。他指出:“陣地的編成必須是無數的交通壕和地堡網,或單人的散兵坑(為防止敵炮火及坦克的摧毀,單人散兵坑比地堡更為適用),平行和縱橫交織地從四面八方向敵人陣地前進,我們的工事迫近敵人愈近,就愈易奏效和減少傷亡”,“攻擊的火力必須集中和嚴密分工”。根據敵人的防禦態勢,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決定以陳賡指揮第四縱隊、第九縱隊及豫皖蘇獨立旅為東集團,先殲滅雙堆集以東之敵。以陳錫聯指揮第一縱隊、第三縱隊及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為西集團,殲擊雙堆集兩北之敵。以王近山、杜義德指揮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為南集團,殲擊雙堆集以南之敵。其中以東集團為重點,求得先攻佔楊圍子、楊莊、沈莊等地,將敵防禦體系打破,並使黃維兵團部所在地之核心陣地完全暴露於攻擊部隊的火力威脅之下。
12月5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下達了對黃維作戰總攻擊的命令:(一)敵黃維兵團經我半月作戰,已損失總兵力至少三分之一戰鬥部隊至少損失五分之二,其主力十八軍(包括十八師)亦己殘破,這是我各部隊英勇作戰的結果。
(二)根據總的作戰要求及當面實際情況,頒發命令五條如下:甲、從明日午後4時半起開始全線對敵總攻擊,不得以任何理由再事延遲。
乙、陳賡、謝富治集團務殲沈莊、張圍子、張莊地區之敵,陳錫聯集團務殲三官廟、馬圍子、許莊地區之敵,王近山、杜義德集團務殲雙堆集以南玉王廟、趙莊及以西前周莊、周莊、宋莊之敵,並各控制上述地區,然後總攻雙堆集,全殲敵人。
丙、總攻戰鬥發起後應進行連續攻擊,直到達成上述任務為止,不得停止或請求推遲。
盯各部應不惜最大犧牲保證完成任務,並須及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