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充滿著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任何時期也都有令人感泣的英雄人物。可是,那些成百上千次的農民戰爭,一次又一次地歸於失敗,或者為另一個封建王朝所代替。為什麼象長征這樣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會取得勝利呢?歷史已經作了回答:長征有近代無產階級的領導,它的體現者中國共產黨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靈魂。

長征是我心中的詩。自我投身這支軍隊之日起,就一直傾慕著它,嚮往著它。可是由於它本身非凡的壯麗,一想到從文學上反映它,就自愧才疏學淺,因而卻步。現在隨著歲月過多地流逝,不得不提筆了。當這支英勇無敵的軍隊建立六十週年之際,我謹以此粗疏之作,作為對培育我的黨,培育我的軍隊和人民的報答。

偉大的長征,是由紅軍的三大主力——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完成的。其內容極為豐富,要全面反映這段歷史需要多卷著作。這本小說,著重反映的主要是中央紅軍,想來讀者不會求全責備。

在本書寫作之前,作者曾訪問和請教了許多革命前輩,並兩次在紅軍長征路上進行考察,受到各地同志和群眾的親切接待。同時作者對當年紅軍戰士的親身經歷是重視的,在寫作中曾認真研討和汲取了他們回憶錄中的素材,這裡謹向他們致以深切的謝意。

已經長眠在長征途中的烈士們與健在的長征英雄們,他們的精神和偉業永垂不朽!

(一)

湘江,是一條寬闊的碧綠的江水,今天卻成了血的河流。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後幾天,從江西蘇維埃區域過來的中央紅軍,在桂林以北的湘江邊被阻止住了。在此以前,他們已經衝破了三道封鎖線,轉戰了兩千三百餘里。不消說崇山峻嶺間的崎嶇道路,林莽荊榛,早已將他們的草鞋磨穿,軍衣掛得破破爛爛;而連續的轉戰奔波,敵軍的窮追不捨,難免使具有鋼鐵意志的人也感到疲憊。中國當時的統治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反共人物蔣介石,又一次看到消滅紅軍的極好機會,於是調集了四十萬人的兵力,企圖將八萬之眾的紅軍消滅在湘江之濱。

而紅軍卻必須拼死突過湘江。這不僅因為,他們的戰略意圖是要進入湖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以求新的發展,而且在此時此刻,任何的後退甚至猶豫就是死亡。於是,紅軍的統帥部將它的最有力的一、三軍團置於兩翼,以五軍團殿後阻止追擊之敵,決心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迅速渡江。位於右翼的第一軍團,本來要搶佔全州,由於何鍵指揮的湘軍已先期佔領,只好佔了全州以南三十里腳山鋪一帶小山。這時何鍵將軍被蔣介石委任為追剿軍總司令,這等厚恩豈可不報,於是日夜督促他的四個師實施突擊。這樣,腳山鋪一帶小山就日夜籠罩在濃煙烈火之中。位於左翼的第三軍團,這時正與桂軍激戰於灌陽,也殺得難解難分。紅軍總部選擇的渡河點,是南起界首北到鳳凰嘴的幾個渡口。因時屆冬初,有些淺水處可以徒涉,要過起來本不是難事,但是由於中央及軍委縱隊,負載甚重,行動遲緩,所以掩護部隊不得不堅持苦戰,付出沉重代價。

昨天,十一月三十日,兩軍的激戰進入高潮。扼守在腳山鋪一帶小山上的紅一軍團,在優勢敵軍連續的衝擊下,傷亡慘重,米花山、美女梳頭嶺、尖鋒嶺等陣地先後失守,不得不退入夏壁田、水頭、珠蘭鋪、白沙,構成第二線陣地。整個看,這一帶地形相當開闊,從湘江兩岸直到西面一帶大山,幾十裡內,全是坡度很緩的起伏地,高處滿是幼松,低處盡是稻田。稻田已經收割完畢,原野顯得十分空曠。加上一連幾天都是響晴天氣,這就給敵人的空軍以極好的機會。從早到晚,幾十架敵機大顯身手。它們飛得只比樹尖高一點,得意洋洋地轟炸掃射著渡江的紅軍。那些從浮橋上行進的和在江中徒涉的紅軍戰士竟無能為力,成批地倒在江水裡,漂在江水上,把碧綠的江水染成了紅色。

按紅軍總部命令,今天,是突過湘江的最後一天,也是何鍵將軍作最後努力以求一逞的一天。這樣,戰鬥就比昨天還要激烈。從一早起,隆隆的炮聲和稠密的槍聲,就象海水起大潮似地一陣高過一陣。尤其北面白沙、夏壁田一帶顯得激烈。飛機也從微明時分出現,沿著湘江盤旋飛翔。所幸的就是紅色指戰員望眼欲穿的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終於踏上了在界首鎮搭設的湘江浮橋。

太陽已經升起老高了,天空只有幾片薄雲。這時可以清楚看到中央縱隊從東山里出來,越過湘江,正向西面一帶大山急促行進。他們多數著灰布軍衣,綴著紅領章,戴著有紅五星的小八角軍帽,身後揹著斗笠,腳下穿著草鞋。還有不少穿著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