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這些潛艇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能夠出海作戰,另外三分之一要麼在港口裡維護,要麼在返航途中。
也就是說,美軍能夠動用的戰略核潛艇多達八十艘。
要知道,大戰迸發前,美軍擁有的戰略核潛艇總共還不到八十艘。
這些潛艇中,有二十艘被派往澳大利亞,在珊瑚海與塔斯曼海活動,主要用來對付南下的中國潛艇。
其餘六十艘,全部被弗倫奇派往西太平洋。
按照弗倫奇的部署,這些潛艇只一個任務:伏擊前往索羅門群島的船隊與艦隊,阻止中國海軍向前線增兵。
能夠說,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策略。
到達旺烏努島的陸戰隊只有四個師,不足以攻佔瓜達爾卡納爾島,因而中國陸戰隊要想繼續進軍,就得增派作戰部隊。即便中國陸戰隊不打算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而是以火力打擊的方式壓制該島上的美軍,也得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特別是彈藥,後勤補給的壓力不會小到哪裡去。
只需切斷了海上航線,旺烏努島上的中國陸戰隊就不足為懼。
只是,僅靠潛艇,明顯不可能完全切斷海上航線。
為此,弗倫奇開始在威克島做手腳,在這裡部署了數十架反潛巡查機,用來監視從馬里亞納群島到索羅門群島的航線,主要是監視南下的運輸船隊,為潛艇提供戰場訊息,協助潛艇作戰。
當時,弗倫奇還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地區部署了一百多架反潛巡查機,並且讓這些巡查機冒險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北上,在密克羅尼西亞南面、以及菲律賓海巡查,搜尋從琉球群島前往索羅門群島的運輸船隊。這些巡查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後來至少有六支船隊遭到潛艇伏擊與之有關。只是在這個方向上,美軍巡查機必須面對中國戰鬥機的攔截,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到索羅門群島戰役結束的時候,美軍在這個方向上喪失了近兩百架巡查機,以及大約一千八百名機組成員。當時,美軍把前往密克羅尼西亞與菲律賓海搜尋運輸船隊的行動稱為“死亡任務”,就是因為出動的巡查機中,有四成無法返回基地,而且被擊落的飛行員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打破交戰是弗倫奇的一個辦法,但不是全部辦法。
到年底,聚集在澳大利亞的艦艇已經超過了八百艘,大部分都是小型艦艇,特別是導彈艇與水翼艇。後來,美軍還利用澳大利亞的造船廠,大批次生產速度在六十節以上的新式水翼導彈艇。
這些小型艦艇對登陸艦隊、運輸船隊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要挾。
從某種意義上,其形成的喪失超過了美軍其他作戰部隊。特別是在夜間,這些由玻璃鋼等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小型艦艇很難被雷達發覺、也難以被肉眼看到,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的發動襲擊。大文學後來,美軍還研製出了由燃料電池驅動的高速導彈艇,就更難以被探測到了,因為這種導彈艇沒有明顯的紅外輻射特徵,也就不容易被紅外裝置探測到,而在夜戰中,紅外夜視儀是最主要的探測裝置。
針對美軍的導彈艇突擊,中國海軍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由驅逐艦組成編隊擴大巡查範疇,而且為驅逐艦配備特地用來對付小型艦艇的武器與彈藥。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七十毫米電磁速射炮,所需要做的,只是為電磁炮提供高爆彈。
實戰證明,稠密的彈雨在對付小型艦艇時同樣有效。
除了被動防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主動進攻,打擊美軍艦艇所在的港口。
從二零五四年四月份開始,在轟炸機群規模擴大之後,中國空軍就開始重點轟炸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港口,還數次從馬里亞納群島出動轟炸機,長途奔襲紐西蘭,轟炸了惠靈頓等地的港口。
當然,襲擊運輸船隊,也是打擊美軍的有效手段。
“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大批次服役之後,就集中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伏擊美澳航線上的運輸船隊。為了支援潛艇作戰,陸戰隊還隨後攻佔了新喬治亞島,並且在這裡修建了三座特地供遠端巡查機使用的機場。此外,海軍在二零五四年,用大型電動運輸機改裝了航程超過兩萬公里的遠端巡查機,特地用在太平洋戰場上,執行搜尋美國船隊、協助潛艇作戰的任務。為了掩護這些遠端巡查機,海軍還在J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作戰半徑達到三千公里的J。
總而言之,雙方都在想方設法的壓垮對手。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的最後一個月,另外一場重頭戲開始了。
第一百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