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使團行李完畢,李捷方才微微向前捋了捋衣袖,卻是按照他一貫的風格,開門見山的朗朗而談起來。
“遼東紛爭已五十載有餘,年年兵連禍結,百姓流離失所,寡人甚為不安!今日招汝等來著長安殿上,寡人決定,徹底了結這恩恩怨怨!”
隨著李捷嘹亮的聲音,歷史上著名的閩帝分割,就此在這含元殿拉開了帷幕…………
第1378章 。火藥桶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大事也莫過如此,海東的戰爭,起因就是高句麗佔據了漢代的漢四郡與遼東,同時還南下寇掠河北,引發了中央朝廷的震怒,然而其中內了更是錯綜複雜,還包含了海東三國幾百年的兼併戰爭仇恨,不是一言一語能輕易說的清的。
李捷想在一兩天之內了結這五六十年的恩恩怨怨,無疑更是難上加難,連續幾天,朝堂直接成了述苦大會與菜市場,幾乎海東每一塊領土都有人跳出來嚷嚷屬於自己,還有個不開眼的契丹酋長居然要大唐退出海東,順便把營州,幽州這幾塊地方也獻出來,當然,不開眼的這貨就連契丹首領李進忠都說自己不認識他。
不過凌駕在道理之上的,還有一樣東西,絕對的實力!東西兩唐加一起無疑實力驚人,令任何人都不敢違抗,故意引誘著這一場爭論一直持續了五天,一副再也不耐煩模樣的李捷這才在已經矛盾重重,鬧得不可開交的幾國使臣恭請仲裁中開口,以天可汗的身份做出終極調停。
影響了東北亞幾百年的李捷分割亦是就此產生。
首先是大唐的利益,以遼東城作為治所,鎮東侯高侃被認命為安東大都督,大唐掌控東北地區的安東都護府就此建立,三萬雲中兵調撥到安東都護府屬下,正式成為安東都護府屬下屯兵,五萬阿拉伯僱傭兵掉往雲中,補上西北邊防的空缺,隨時支援安東。
安史之亂的根源就是安東都護府因為渤海國的建立而內遷回河北,帶動著整個遼東大量胡族內遷,弄得一時間河北地居然有胡化的跡象,儘管渤海國與大唐關係來往密切,可是為了監視與防禦契丹,奚人等東北少數民族,唐玄宗不得不陸續在河北設立了范陽,盧龍,河東的數個節度使軍陣。
後來,這些地方也成了安祿山的堅實老巢,的確,唐玄宗昏庸的用一不忠胡將提督此三處朝廷重地不加防備,以釀成如此大禍,可沒有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政治上的漏洞,安祿山又如何能一聲令下調動河北地幾十萬大軍,一舉將大唐的鐵桶江山打的粉碎?
要預防這把大唐歷史從輝煌打向衰落的一拳,李捷首先就要把東北邊防向北推,在中原之外把圍牆修結實了!從而不讓節度使軍鎮有需要的可能!
要歸安東都護府調遣,契丹,黑水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明顯都有些不樂意,可在遼東城,十多萬剛剛完成平叛,刀上血還沒幹的唐軍精銳虎視眈眈,誰也不敢多說什麼。
不過真說起來,大唐還是吃虧了,唐太宗時代,已經將戰線推到了鴨綠江沿岸,高宗李治更是將戰線推到了大同江,漢江一代,李捷一聲令下,等於後退了上千裡,回到了安市城對峙時候的領土。
但不論唐太宗還是唐玄宗,打下的領土都沒有真正統治過,而李捷則是真真正正著手統治這一片領土,歷史意義照比唐太宗又進了一步。
當然,丟下那部分領土也不是扔了算了,後世吉林,黑龍江,包括內蒙古一部分以及更北面的光大地區全被李捷劃分給了李承乾,只要他願意,一口氣打到北極圈大唐朝廷都承認,只不過一切都得看他的本事。
李承乾親自來,就是想仗著皇長子身份要回鴨綠江以南的高句麗舊地,可李捷只給他了平壤城,卻是將李泰的遼東國一多半給了他,眼看著那些契丹人,奚人,黑水靺鞨人看著自己不服與惱火仇恨的目光,李承乾也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了。
新羅算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了,這一次也不知道閩唐皇帝抽了什麼風還是接受新羅真德女王金勝曼什麼好處了,將大同江以南幾乎所有半島土地都劃分給了新羅,讓這一個原本僅僅縮在半島南端的伶仃小國領土足足擴張了三四倍有餘。
可沒等新羅正使,那個俊郎的少年金懷遠興奮完,李捷一轉手又支援了倭國與百濟的主張,同意將泗沘城歸還給已經遷國去了倭國蝦夷地區的百濟國。
這新羅人可就笑不出來了!百濟與新羅可是世仇,兩國曾經聯合抵抗高句麗的咄咄逼人,奪取了漢江流域,可旋即新羅背信棄義,出兵偷襲百濟,將百濟人的下漢江收入囊中,從那時候起,百濟對